考试动态 | 报考指南 | 政策解析 | 考试大纲 | 复习辅导 | 试题中心 | 经验交流 | 院校信息 | 考试论坛
            
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发展状况的网络调查分析
来源:优易学 2010-1-6 11:58:0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学生构成
  我国MPA教育以在职教育为主,试办初期要求至少4年工作经验,后调整为3年以上工作经验。由于缺乏学生构成的全国性数据,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如表3所示),在该校迄今为止招收的MPA学生中,71%为男性,29%为女性;40.5%有10年以上工龄,27.4%有6~10年工龄,5年以下工龄的为32.1%,平均工龄为10.3年。考虑到该校2005年后加大了事业中期人员的招收比重,前四年的数据也许更有普遍性,即使这样MPA平均工龄仍然达到8.6年。当然,仅一所学校并不能代表我国MPA教育总体情况,事实上,近几年我国MPA录取学生已趋于低龄化,但我们从中仍大致可以判断我国MPA学生的构成特点,即以有一定工作经验、处于事业爬坡期或上升期的公共管理部门骨干人员为主体。

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发展状况的网络调查分析


  NASPAA于2009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美MPA学生中男性占26.2%,女性占63.8%;全时占58.5%,在职学习占35.0%,职业中期(mid-career)占6.5%。30岁以下占比63.6%,其中,无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不足1年的占27.7%。当然,美国MPA的生源构成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据1974年调查,当时在职学生比例为62%,而全时学生仅占38%。20世纪70年代美国MPA学生典型的特点是35岁左右、事业中期、业余学习(Wolf,1982)。另一项变化是国际学生规模的显著增加,已经从2001年的4%上升到目前的8-10%左右。
  从美国MPA生源构成的变化看,早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现在则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全时的、较年轻的、国际学生不断增多。如果说前期美国MPA教育以解决公共部门存量人力资源为主,现在则是同时着眼于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我国MPA教育正面临着生源结构调整的任务,试点期间主要以招收单一的在职人员为主,后来有少数院校开始培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干部(类似于美国的mid-career),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次试点招收全日制学生,这两年有几所院校开始招收国际学生,2010年即将全面招收全日制MPA,生源构成的变化必将对MPA培养模式和公务员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一是过去十年是我国MPA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机构规模还是招生数量,增长都比较快。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重视和市场力量推动等因素外,我们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充分吸收西方国家MPA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重要因素。例如,机构设置和多学科导向就是学习的产物。相对于美国MPA教育80多年的历史积淀,我国MPA教育根基尚浅,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质量。
  二是进一步调整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尽管我国已有一支相当规模的MPA师资队伍,但师资结构有待完善。重点是提高有实践部门工作经验的教师比重,同时,增加有公共管理专业背景和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
  三是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我国MPA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总体上过于偏向一般性知识框架的学习,伦理、价值等“软性”课程不足,方向也比较分散,特色不够突出。应考虑在MPA教育中更好地纳入伦理教育和NGO以及私人部门的作用。
  四是生源构成的变化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日制MPA项目的启动,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挑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政策和相关的公务员制度需要考虑这一变化的影响,为MPA毕业生创造公共部门准入和使用的条件。同时,优化生源结构,增加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扩大国际学生比重,有助于提升我国MPA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和国际贡献。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