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复杂地表地震工程遥感配套技术在西部地区应用效果显著
中国石油采用遥感技术手段研发出完整的复杂地表地震工程遥感配套技术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软件,通过在塔里木、新疆、青海、吐哈等油田的地震工程实践证实,该项技术在减少施工禁区、提高复杂地表地震探区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勘探成本、评估安全风险等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塔里木、新疆、青海三家油田就节约勘探投资2.12亿元人民币。
这项技术取得的5项主要创新成果包括:
(1)基于遥感信息的测线自动优选技术——实现复杂探区地震采集部署设计由人工定性到自动定量的转变,使测线部署更科学、高效;
(2)基于遥感信息的激发点位置自动优化设计技术——利用遥感专题信息评价激发条件,实现复杂地表区最佳激发条件的自动优选,能有效提高单炮资料信噪比;
(3)接收组合评价与组合中心点位置自动调整技术——利用遥感专题信息评价接收组合的接收条件和展开能力,实现接收条件的预评价与接收位置自动设计;
(4)初步形成优化部署近地表调查控制点方法和利用多光谱遥感信息辅助近地表低降速带预测方法;
(5)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易选”地震工程地表信息支持与辅助设计软件,实现技术成果有形化。
这项技术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世界上第一次将遥感技术与地震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采集自动优化选线选点,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多项钻井技术集成助力中国石油水平井年钻井规模突破1000口
中国石油加速提升水平井钻井技术水平,在分支井、大位移井、欠平衡井以及地质导向等多项技术集成上获得突破,在推进水平井的应用规模和范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水平井多项技术集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成功实现欠平衡技术与水平钻井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量,平均提高产量达4.8倍以上。西南油气田一口氮气欠平衡水平井,储层钻遇率达到90%,直接获气5.63万立方米,产量是邻近直井储层改造前的4倍至6倍。
(2)地质导向技术为开发薄层、底水油藏以及复杂油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2008年共应用348井次,平均油层钻遇率87.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GDS-1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在辽河油田连续完成3口水平井,累计进尺1047米,近钻头测量优势明显高于进口同类产品水平。
(3)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应用获得多项突破。辽河油田应用悬空侧钻、降摩减阻等分支钻井技术,完成一口创纪录的20分支水平井,油层水平段进尺4333.19米,酸化后初期日产油51吨;完成国内第一口潜山地层开窗的多层分支井,油藏内井段长4369.92米,日产油53.4吨,产量是同区块邻井产量的6倍至10倍。
(4)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大港油田应用旋转地质导向技术和漂浮下套管等技术完成7口水垂比超过2的大位移水平井,其中庄海8Nm-H3井水垂比达到3.92,创造中国石油大位移井水垂比新纪录。
2008年中国石油水平井钻井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水平井1005口,为公司提高油气产量和降低开发成本提供了重要保障。
7.成像测井、数字岩心、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中国石油通过对测井数据采集技术、岩石物理技术和处理解释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应用卫星、互联网和ERP等信息技术,形成具有快速成像测井、快速准确解释、及时有效管理的测井网络。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长庆油田成功完成测井网试验,实现成像测井、数字岩心、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突破。
成套测井仪器装备的开发大大提高了测井速度和成像质量:集成化组合测井系统能够一次下井取全地层评价所需的测井资料,作业时效提高30%以上;成像测井仪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实现43万位/秒的高速电缆遥传技术,阵列感应、阵列声波、微电阻率扫描成像、超声成像四种仪器实现小批量生产。阵列感应成像仪在长庆等油田投入应用,测井180多口,对低孔低渗、低阻等疑难油气层识别效果非常显著。
数字岩心技术为快速准确解释提供保障:通过对长庆、吐哈和青海300多块岩心的反复试验研究,开发出一种快速复现岩石物理特性的数字化方法,极大缩短了完整描述岩心的时间。LEAD2.0软件实现裸眼井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套管井生产测井与工程测井的一体化应用,处理解释12000多井次。初步形成测井解释知识数据库,实现解释过程中对邻井资料的查询、解释模型参数和解释标准以及图版的调用、解释成果提交以及专家远程支持等功能。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