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2 施工要点
① 路堤基床上层为渗水土而下层填料为非渗水土时,非渗水土顶层设4%横向向外排水坡。
② 路堤基床表层选用A、B组填料,颗粒粒径不得大于150mm。选用B组填料中的砂粘土时,塑性指标不得大于12,液限不得大于32%。
③ 路堤基床底层选用A、B组填料,若A、B组填料缺乏,可采用C组填料,需加强压实。若使用B组填料中的砂粘土或C组填料中的细粒土含量不大于30%的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和细粒土中粉土、粉粘土时,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 液限不得大于32%。
④ 本标段内一般路基路堤高度小于基床厚度,基床后度范围内的天然地基如为人工填土层且不符合设计要求,则换填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并达到压实标准;四惠站与四惠东站之间路基的基床表层范围内的人工填土层予以翻挖晾晒再分层回填压实,如土质不符合基床表层填料要求,换填处理。
5.5.4 路桥过渡段路基施工
为确保桥头土质路基的密实稳定,控制其工后沉降,于K2+349.09高架桥头处设置路桥过渡段一处,该过渡段路基作特殊填筑处理。
5.5.4.1 填筑范围
由地面线开始,自桥台背后3m,以1:1.5的坡度回填至路基顶,具体范围见“K2+349.09处路桥过渡段纵剖面图”,其结构形式见“台后路基横断面图”
5.5.4.2 填筑材料
过渡段所用填料为级配砂砾石,级配砂砾石的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超过20%,其级配符合“砂砾石级配范围表“要求。过渡段与下部填土之间颗粒级配满足D15<4d85的要求。
砂砾石级配范围表
级配编号 |
通过筛孔重量百分率(%) | ||||||||
50 |
40 |
30 |
20 |
10 |
5 |
2 |
0.5 |
0.075 | |
1 |
100 |
90~100 |
65~85 |
45~70 |
30~55 |
15~35 |
10~20 |
4~10 | |
2 |
100 |
90~100 |
75~95 |
50~70 |
30~55 |
15~35 |
10~20 |
4~10 | |
3 |
|
100 |
85~100 |
68~80 |
30~50 |
15~30 |
10~20 |
2~8 |
5.5.4.3 填筑方法
1、施工前,做好桥头路基的排水施工,防止水流对填土的浸泡或冲刷。
2、在桥台及挡墙基础等达到设计及规范允许强度后,及时进行台后路堤填筑,其基床及路堤本体的填筑材料和压实度要求均与一般路基一致。
3、路桥过渡段与相邻路基、桥台锥体填筑按水平分层一体同时施工。
4、为确保过渡段填筑过程中桥台及挡土墙稳定,在桥台及挡墙背后2m范围内,使用振动振荡建筑夯和人力配合填筑。
5、在桥台四周2m以外,使用大型机械分层填筑与振动碾压时,其分层厚度、填料质量及密实度均与2m以内要求相同。
5.5.4.3 注意事项
1、路桥过渡段施工前,排干桥台基坑内积水,基坑地面以下部分回填C10混凝土,并保证基坑底部与侧壁之间密实、无虚土。
2、路桥过渡段离桥台背后3m范围内做0.2m厚的C10混凝土基层,基层顶部设4%的人字横向排水坡,纵向为平坡。基层底部夯填密实。
3、根据设计要求,路桥过渡段分层填筑前做好台背粘土防水层。该粘土防水层紧贴台背,厚15cm。
5.5.5 检测手段
路基工程主要进行含水量、压实度及地基系数检测,现场测试时采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含水量,灌砂法测定密实度,K30承载板试验测定地基系数。
5.5.5.1 K30承载板试验
1、跟据检测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测点。侧点处土质均匀,不含杂质。
2、整平测点位置时尽可能保持压实土的原状态,如有凹下部位,可用砂子垫平,但砂子厚度不超过2mm。
3、安放承载板应用水平尺校正,使其处于水平状态。承载板要与反力荷载中心对正,以减少承载板水平移动。
4、将千斤顶放置在承载板上,并使承载板、千斤顶、反力荷载的中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5、安装沉降量量测装置时,要将支脚放置在距承载板边缘1.5m、距荷载反力支点(车轮边缘)1.0m以外,并安装调好百分表。
6、预加0.035MPa的荷载,稳定后卸载到零,读取百分表起始读数。以0.035 MPa的增量分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荷载,待该级荷载下沉稳定后,记录百分表读数(左、右表读数)。当每分钟的沉降量不大于该级荷载产生的总沉降量的1%时,即可认为沉降稳定,然后加下一级荷载。当累计沉降量达到1.5mm或荷载强度超过估计的现场实际最大接触压力,或达到地基屈服点时,整个试验即可终止。当左、右百分表的读数差小于其平均值的30%时,取平均值;若超过30%,停止试验,另行选点重测。
7、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荷载强度(P)—沉降(S)曲线,从曲线上查出相应标准沉降量—1.25mm荷载强度,用下式计算地基系数K30值:K30(MPa/m)=荷载强度(MPa)/标准沉降量(m)。
5.5.5.2 试验仪器
密度测定器、天平、挖土工具、蒸发皿、承载板、加载及沉降量量测装置、秒表等。
5.5.4 路肩挡土墙施工
本标段K2+313.09~K2+349.09挡土墙工点位于高碑店站以西的区间高架桥西端,右侧为京—通快速路,左侧为地铁复—八线。该工点线路两侧均设置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路肩挡土墙,其详细结构见“装配式路肩挡土墙结构”。
5.5.4.1施工工艺流程
路肩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见“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图”。
5.5.4.2 主要工序施工
1、基坑开挖 ① 挡墙基坑开挖前,详细调查现场市政管网的位置、高程,并与所属单位协商改移或加固措施。对于不明管线,立即向驻场监理报告,并积极寻找管线所属单位,共同协商保护或改移方案,方案未同意之前,严禁忧动管线。
② 基坑开挖选用反铲挖掘机,采取自然放坡的形式进行施工。施工时,为避免忧动基底土体,基底以上30cm由人工清除并找平。同时,为防止泡槽,于基坑开挖前先做好截、排水措施,基坑挖完后,在基底做排水处理。
③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及时对其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基础埋入深度等内容进行复核,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如与地质勘测报告出入较大,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监理共同验槽,同时根据验槽结果对基底进行换填,并做好详细记录。
2、基底换填
为提高基底摩擦系数和地基承载力,依据设计要求和基底检验结果,确定挡墙基底实际换填二灰砂砾垫层厚度。二灰砂砾垫层填筑采用水平分层填筑、逐层碾压夯实、逐层检验的方法进行施工。砂砾垫层分层填筑厚度为0.2m,其施工工艺与路堤填筑施工相同。
3、基础施工 工艺流程见“挡墙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
② 二灰砂砾垫层回填结束,经试验压实度检验合格后,按照挡墙平面及纵断面进行放线确定挡墙基础平面位置,然后进行挡墙基础施工,分两次现浇完成。第一次先浇注挡墙以下部分基础,吊装完墙面板再进行二次浇注。施工时严格控制凸榫、基础尺寸位置及预埋焊接钢板位置。
③ 挡墙基础施工分段长度为6m,基础分段处及与桥台相接处留有沉降缝,缝宽2cm,内填沥青木板,填塞深度不小于2cm。
4、墙面板安装、固定
挡墙面板采用预制面板。
① 在挡墙基础表面测量放线,准确定出挡墙平面位置线,并确定每块面板的位置。
② 挡墙基础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安装挡墙面板。墙面板吊装时,墙面板与墙肋同时座入基础内。为保证安装过程中墙面板的垂直度,在挡墙底部进行适当的加垫处理,垫片为条形或三角形钢板。
③ 用钢筋把墙肋预留钢板与基础钢板焊接为整体后,再用三角形钢板焊接,保证钢板与基础联结牢固。同时设专人进行全过程监测,确保墙面板安装准确无误。
④ 墙面板安装完毕并经监理检验合格后,将浇注面凿毛并清洗干净,进行二次混凝土浇注。
为防止运输过程中损坏挡墙面板,我们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并在吊装现场配备50t汽车吊一台,设专人指挥,保证挡墙面板在整个运输、安装过程中轻起轻落,防止损坏,被损坏的墙面板禁止使用。
5、墙面板联接及沉降缝处理
① 基础二次现浇混凝土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墙面板联结及沉降缝处理,确保路基施工前挡墙面板联结处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
② 墙面板板缝为圆口,板缝2cm,现浇C25豆石混凝土,采用小型强制式混凝土拌和机现场拌和、人工灌注方法施工。
③ 墙面板施工分段长度与挡墙基础相同,每段之间设2cm宽沉降缝,其两侧壁平齐无搭叠,缝内全断面填满沥青木板。
6、泄水孔安装
墙面板安装就位后于现场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长度不小于30cm的Ф100mmPVC管,其进水端用无纺布包裹。泄水孔设在墙面板拼接缝处,其纵、横间距约2.0m,泄水坡4%,最下一排泄水孔距地面0.2m。
7、现浇帽石及找坡层施工
① 待填土达到一度高度后,即可进行现场浇注帽石及找坡层施工。找坡层与帽石一次现浇完成,找坡层最大高度14cm。
② 帽石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安设电缆挂架、照明灯预埋联结件,确保其位置、高程准确无误,与挡墙帽石联结牢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责任编辑:伊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