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表的经济述评称,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
通胀:问题或许刚开始
“也许现在还不是最难的时候,”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笔者,“一旦价格管制全面放开,通胀的数字还会变大。”他解释说,对目前CPI的控制主要归功于非食品价格2%以下的低涨幅,而这又源于无所不在的价格管制,比如成品油价格、水、电、气价的管制等等。而这些商品的市场化定价一旦实施,将不可避免地推升CPI指数。
由此可见,以实际效应来衡量,“跑赢CPI”已不仅仅是我们在报头看到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关切到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股票型基金的超配正在纠正
从今年一、二季度公布的基金规模看,基金整体规模呈现缩小趋势,特别是股票基金规模减少较多,一、二季度股票基金规模分别减少0.16%与1.86%,二季度末,开放式股票基金规模较去年年底减少93.86亿份。考虑到新基金的认购,应该说投资者的减持比例还是比较大的。
上半年共有43只基金完成募集,募集规模达1007亿元,其中债券基金、保本基金等固定收益类和低风险基金产品募集规模占比72.3%。显示在行情走弱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保守型产品青睐有加。
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应该放弃股票投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据中银证券对美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数据统计,在适度通胀时期(约有63年),股票投资的回报率最好;在高通胀的初期,股市的下跌幅度最大,但当通胀见顶,预期通胀水平开始下降时,股市恢复性上升,并且基本挽回了大部分跌幅,股票投资可取得较好回报。
资产配置重于挑选基金
应该说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是大于基金选择的,晨星资讯研究员王蕊认为,对于低风险资产配置与品种选择的关系并非一个萝卜一个坑,并不是说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必须购买股票型基金,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必须购买债券型基金。
追求组合长期增值的投资者可以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在股票型基金上,同时配置少量的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市场基金降低组合的波动性;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可以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在配置型基金上实现组合的增值,同时配置部分资金到低风险品种以实现组合的稳定;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债券型基金的同时,不妨少量参与股票型或积极配置型基金,不放弃组合增值的机会。
投资者需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财富状况和风险偏好基础上,结合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合理地安排好个人资金在各类资产中间的分布比例。抛弃单一呆板式的选基思路,树立组合的概念,是投资者长期致胜的法宝。
据统计,在剔除2006年至今的过山车行情后,1996-2005年,十年间债券平均收益率为6.97%,股票为7.65%。而这十年间,国民经济经历了通缩与通胀的轮回,应该说,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定程度上达到战胜CPI的目标还是有保证的。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