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基金平均只完成发行上限的38%,19只募集737亿,新基金销售难于2003年熊市
近日,一家基金网站针对基民买基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民情绪正发生明显转变,“坚决不买”、“不确定”和“选择抄底”的意愿比例分别由4月初的70%、15%、15%转变为50%、10%、40%。
但是,一季度新基金的销售情况还是惨不忍睹,银行摊派、返点销售、基金公司内部消化等现象俯首皆是。而今年新发基金已经完成募集的发行量平均只有募集上限的38%。
19只募集737亿 新基金销售难于2003年熊市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募集结束的19只基金共募得737.21亿元,而如果去除QDII及债券基金,投向A股市场的偏股型基金仅募集到269.18亿元,尚不及去年一只股票型基金的募集数量。
“不得不承认,新基金发售时机是门技术活。”3月底,一家基金公司市场总监面对新基金销售反馈回来的惨淡数据如此感叹。
“一天半夜,老猫正在睡觉,突然间有人梆梆敲门。老猫打开门一看,居然是只老鼠,‘活得不耐烦了么?’老鼠哆里哆嗦地说,‘大哥,买点基金吧!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3月份,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员间流传此条短讯。
因为赶上行情加速探底,3月份上架的几只基金销售情况异常惨烈。
“深圳一家大基金公司新发的一只基金首日开卖,全国所有渠道汇总销售量仅有500多万,而北京的一家大基金公司的一只新基金在全国范围内一天销售量只有100万,北京另一家公司的一只新基金首日在中国银行一个渠道销量甚至仅有4万!”某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的数字,只是基金销售凄凄惨惨的现状露出的冰山一角。
如东吴旗下行业轮动基金,虽然有一季度最抗跌基金做卖点宣传,但最终募集金额也只有预期100亿元的1/3。而旗下业绩整体出色的兴业社会责任基金更是只募得13.8亿份。
整体业绩长期排在开放式基金前列的兴业基金,同样仅售出13.8亿份基金份额,该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事实表明,基金卖得越不景气,之后业绩出色的概率更高,兴业转债、兴业趋势一开始的销售情况同样并不理想,但现在都已经是五星级基金了。”
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预期募集70亿,而最终这个银行系基金在浦发银行全渠道支持的情况下,也仅卖17.33亿元。
“17.33亿的规模虽然与预期有一定差距,但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个规模对于基金运作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在投资上可以更为精心专注。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我们比较注重口碑,并不是很多的持有人数量就可以使我们的客户服务更加精致周到。”
“现在的基金发行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3年熊市。”4月初,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对正在发行中的新基金表示担忧。
今年新基金平均发行量只有募集上限的38%
民族证券分析师刘佳章统计,今年以来获准发行并开始募集的有46只新基金,已成立24只,共募集1028.849亿份,其他未募集完成但公布募集上限的有9只,合计上限为750亿份,另外的13只未设定限额。从今年已完成募集并设有上限的新基金发行看,平均发行水平仅是募集上限的38%,考虑到当前更为动荡的市况,近期该水平能到30%都不乐观。
某权威媒体对基民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投资者对新基金的认购热情很低,37.47%的参与调查者不确定自己是否会买基金;而即使有意购买基金,也有70.12%的比例选择了老基金,选择新基金的网民只占13.11%。
新基金销售开始回归理性,一日售罄现象一去不复返。这也许又是中国基金业走向成熟迈出的一步,就像谢国忠指出的一样:“只有在中国大陆这个市场,新基金发行居然引发投资者排队申购,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对那些在过去很多年中表现突出、收益稳定的基金情有独钟,而对新基金并不看好。”
5月22只基金在售
进入5月,市场稍许回暖,但新发基金不断累加,目前在发的基金有18只,加上即将在5月发售的4只,一共22只基金在5月销售。
其中,原定募集期结束,但因选择延长募集期而现在还在发行的有3只:银河成长、富国天成、信诚蓝筹。
另外处在募集期的15只基金有:诺安配置、长盛创新、东方策略、博时特许价值、嘉实精选、鹏华丰收、银华全球基金、上投双核基金、长信双利、国投灵活配置、万家灵活配置、国海深化价值、南方价值、招商大盘蓝筹等。
而即将在5月发售4只基金是:宝盈资源、泰信优势增长灵活、华夏策略、汇丰晋信2026。
多达20只新基金同时上柜销售,对于无渠道优势的小基金公司来说相当不利,因为基民选择余地将会变得非常之广,而银行在向客户推荐基金品种时亦会重点推荐与自身存在一定利益关系的基金。
另一方面,以往屡创基金销售神话的上投摩根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我们新基金的销售情况相较于其他基金已经很不错了,但和去年公司旗下其他基金相比,尚不及同期销售额的零头。”
银行:销售困难我们很受伤
新基金卖不出去,基金公司尚可通过老基金管理费存活,但近几年主抓第三方业务的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坐不住了。
记者从银行个金部了解到,在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合作中,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代销费、托管费和交易费,其中托管费是固定的0.25%,以一只基金平均资产规模40亿元计算,一年下来的托管费就可达到1000万元。
同时,由于基金的资金全部存在银行,银行也是基金的实际资金持有人,这样在一定条件下,银行可以将这其中部分闲置资金用来发放贷款,因此托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绝不仅仅是0.25%。而代销费和交易费则是在固定的范围内由基金公司和银行具体协商。
因此,基金公司与代销银行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包销协议”。银行卖基金产品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赚取代销费用,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部分银行将基金销售纳入本行存款业务考核。在部分基金销售较为困难、且存款任务不容易完成的分行,为了保证完成存款业务,不得不采取摊派措施。
摊派:买了基金就不用拉存款
“摊派”这一法律词汇,如今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深有感触。
今年以来,各大银行强制摊派本行员工购买自己代销的基金产品已经成为趋势。不同级别员工的摊派额度有所不同,其中,处级干部的额度为5万元。
“银行员工自掏腰包买基金没有手续费;自掏腰包买1万元的基金,就有500元的奖金。如果你这个月有拉5万元存款的任务,如果你买了基金,你就不用再拉别的存款了。”
一位银行理财师透露了该银行摊派员工购买基金的具体措施,她说,尽管银行给的措施还是比较诱人,但让她月月都这样,她还是觉得很为难。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能找的朋友几乎都找遍了,到处求朋友帮忙购买,或者自掏腰包。
“基金买卖份额多少直接与业务考核挂钩。”该银行理财师最后表示。
而像浦银安盛、交银施罗德此类银行系基金公司银行员工购基现象更为普遍。
“为了表示支持,也为了鼓鼓劲,我们银行的员工也买了不少,现在基民们不敢再进入,但是我们觉得这个点位建仓还是适合的。”交通银行的一个客户经理也透露,“领导买得更多。”
基金销售过程中,力挺自家基金的现象已经愈演愈烈,一家于近日募集结束,过往业绩颇佳,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的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我们有一个客户,对我们产品非常感兴趣,拿了20万元去银行购买我们的新基金,却遭遇银行白眼,理由是没有购买他们银行力荐的基金。”言语中,该市场部人士显得非常无奈。
一般来说,银行对于参股的基金公司会多加关照外,自家托管行的基金也是重点呵护对象,因为新基金募集规模直接决定了银行此后能从该基金托管规模中捞得的托管费。
返点:基金公司让渡1‰销售收入给银行
除了完成“摊派”的硬指标外,“返点”的软指标同样诱人。
“有基金公司会让渡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作为奖励提供给客户经理。如果抓到个大户,利润将非常可观。”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此奖励政策只在2005年时才会出现,“由于2005年基金普遍处于亏损状态,银行员工认购基金的热情主要来自于奖励返点。据了解,银行员工认购基金的最大返点比例曾达8%,也就是1.01元。认购的新基金,只要3个月后净值在0.93元上方,银行人员便有利可图。”
此现象在基金券商代销渠道更为普遍,记者此前曾拜访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老总,该公司正值新基金发售准备期,公司老总异常忙碌,短短的1个小时采访期间,这位老总就签署了不下5份券商要求返点数额的合同文本。
“目前市道中,再小的券商都有能耐向基金公司开口谈返点数额。”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而对于基金低净值现象,银行亦有应对之策。“我们会把1元以下基金的名称和代码全部贴在墙上,供一般基民挑选。如果遇到大客户想挑选好基金,我们就会把他们带到里面的贵宾接待室,再给他们几只高净值的好基金挑选。”一家商业银行理财师向记者描述。
基金公司内部消化已成常态 与银行强迫员工购买基金不同,基金公司员工买基更多的是出于自愿考虑。
基金公司员工买基全面放开始于去年6月证监会颁布的《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宜的通知》,该通知首次以明文规定的形式为基金从业人员的投资“松绑”。
在此之前,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基金并没有正式发文规范,因此各家基金公司的做法也大相径庭,有一些公司对此严格禁止,而也有一些公司鼓励员工买基金,甚至对员工买基金的申购和认购费提供优惠,尤其在2005年以前基金发行比较困难时,有一些公司动员员工及员工家属支持基金发行。
如今,基金从业人员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常态,而且一般以购买自己公司旗下基金为主。“天天和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交流,我们都很清楚他们的投资思路,买基金就应该买最熟的。”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员告诉记者其中缘由。
但也有例外,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员工就因为自己公司基金业绩太差而采取集体回避的态度,该趣闻成为其他各家基金公司员工茶余饭后的聊资。
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一定要求公司的基金经理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这可以对基金起到一定宣传作用,基金经理自己也会很乐意,因为有了明确的投资途径。”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