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境外公建项目管理透析
来源:优易学(YouYiXue.com) 2011-11-21 11:15:3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本文结合笔者在欧洲、阿尔及利亚等地参与公用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践,对境外公建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几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计划篇
  计划是对项目各方面准备及实施情况予以综合考虑、分析后,编制的项目施工步骤指导性文件。计划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分析并明确关键工序,并确定各项关键工序的“关门”时间。 
  计划的编制。通常情况下,项目上仅仅进行施工计划的编制,其他的计划编制往往流于形式。以阿尔及利亚的建筑市场为例,该市场资源匮乏,及相对较高的深化设计要求,故编制施工计划时,必须全面考虑设计、材料因素,并相应进行上述因素的计划编制,同时还需兼顾人员、资金等因素,这样方能保证的施工计划的相对准确。计划的编制过程,也是对项目各方面因素进行梳理的过程,通过分析各方面因素的情况,项目部须找出制约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并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在项目进展的不同时期计划编制的重点有所不同,在项目初期以设计及材料计划编制为重,当然,设计、材料计划编制的依据之一为项目工期的整体要求;在项目结构阶段后期以施工计划为重,重点考虑各项工序的合理安排与穿插;在项目末期以验收、调试计划为重,保证项目最终顺利交付。 
  计划的追踪与调整。计划的编制仅仅是计划工作的前奏,更为重要的是对计划的追踪。计划的编制需尽可能的详实与准确,但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依照计划实施作业,理论与实际的流水节拍也不尽相同,为了方便计划的追踪,在下达计划任务时,尽可能采取量化的形象进度指标(关键工序),这样既给予分包一定的空间,亦可基本满足进度控制要求。计划追踪的目的,并非要求每个施工项完全依照计划时间予以实施,而在于控制各个关键工序的完成时间,但必须维护计划的严肃性,采取必要的奖罚手段保证计划中关键工作的落实。计划的追踪必须依靠责任工程师,在过程中予以监督、催促,并以月、旬、周为单位,集中进行项目计划的检索。 
  不存在完美的计划,也不存在能够百分百实施完成的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必然进行更新调整。每次的计划调整,即是对项目各方面因素进行重新梳理的过程,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设计篇 
  设计的管理对应于不同的组织形式(自行组织或切块分包),其管理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要求设计人员转变思想,依照当地的要求实施设计工作。 
  自行组织。在A项目,由于深化设计人员是从设计院直接借聘过来的,项目与设计人员无直接隶属关系,多头管理存在一定难度,项目部在对设计人员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反复摸索与尝试。在项目实施初期,项目部将所有设计人员组成设计组,并从中提拔一名设计组长,进行统一管理。此种模式在各专业交叉协调量很大的情况下,是很有必要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现场的介入,设计组自成一体,加之来自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对现场进度没有太多概念,与现场需求脱节,至于优化设计方案、节约项目成本更是无从谈起。在项目实施的中期,项目对设计管理进行了改良,实行设计组与专业组共同管理,专业组长可以直接管理本专业的设计人员。其优点是:通过专业组长,将现场与设计有机联系起来,使得设计满足现场进度要求,同时尽可能从设计角度简化施工难度。项目实施的后期,鉴于高昂的费用,借聘的设计人员基本撤场,在专业总工指导下,深化设计工作基本由现场工程师完成。其优点显而易见,但能够进行设计工作的工程师十分稀缺。 
  切块分包。在B项目中,由于无法自行组织足够的设计人员,我方采取了切块分包的形式,聘请某设计院完整地实施项目深化设计工作。从理论上看,这种模式对于项目内部来说十分完美(将所有的问题都转移到了外部,如人员的配备及管理等等),但毕竟是施工方对项目全面负责,若项目对设计院控制不力的话,随着工程的进展,问题也将日益尖锐起来。而在B项目恰恰出现了此种情况:一方面设计院固守国内的设计概念,另一方面欧洲监理同样坚持自己的要求,而项目部对于设计院的控制力又十分有限,最终造成设计再分割,机电材料供应商、设计院、项目部各完成一部分,导致设计成本急剧增加。 
  鉴于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国内外差异鲜明的设计要求,在项目策划时就必须高度重视设计问题,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适应当地标准。在国内目前的大环境下,要求国内设计院的设计师们改变设计习惯,依照国外的思路进行设计十分困难,因此在诸多的管理模式中,笔者倾向于逐步培养自有人才,使自身企业的工程师们逐步具备欧洲工程师的素质——不仅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与动手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设计能力。深化设计工程师的出现,也将提升自身企业有别于普通建筑企业的有效竞争力。 
  材料进度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的进场时间是否满足现场施工的需求,往往成为制约项目进度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公建项目大量的材料、设备需从欧洲进口,于是欧洲材料采购速度对于项目进度影响之严重,也远远超出其他因素。影响材料进场时间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材料计划的确定和采购。 
  要确定材料计划,首先必须解决设计问题,缺乏适当的施工图纸,就无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提量,故设计问题在项目初期运作中为重中之重;其次,必须注意细节,由于欧洲材料多实行标准配置,需与供应商进行良好的沟通,保证所订之货,各种配件齐全。在A项目的运作中,出现了购置的洁具支架与洁具无法连接的问题,究其原因,仅仅因为漏订了一种连接接头。 
  关于材料采购,由于欧洲有夏季、圣诞节休假,并考虑到通常存在的合同签订、信用证生效、生产周期、船运、清关等等问题,且项目对于供应商、银行、船运公司、清关代理的约束力十分有限,故欧洲采购耗时往往在三个月以上,若不提早、适时启动采购工作,势必影响现场进度。地材的采购需考虑其货源(包括原料),若是本地生产,控制相对容易,影响周期较短;若其货源为境外,即存在与欧洲采购同样的周期。 
  针对上述两个因素,可采取如下方法加以控制:设计问题见后《设计篇》,在此不再赘述。关于技术细节问题,首先采购员必须提供准确的样品或者样本及相关技术信息;其次,责任工程师必须切实阅读并理解相关信息后,才能进行订货。采购周期的控制,项目在一定范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采购合同签订后,必须配置专人追踪每个合同的履行状况,包括信用证何时生效、何时装船发运到港、何时出关等等,并及时通过传真、电话、邮件等方式对各相关方予以催促。 
  材料成本篇 
  鉴于欧洲昂贵的材料设备价格,及相对低廉的中国劳动力价格,材料成本在项目成本中占据压倒性、绝对重要的位置。关于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价格的确定。对于境外采购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欧洲采购平台,更没有诸多国际承包商的全球采购系统,导致目前项目在各种欧洲材料的采购中,对于材料价格的把握十分不确定。单一项目无法从各供应商拿到最低价,且由于我方对欧洲市场不熟悉,供应商信息与资源匮乏,甚至导致虚假与欺骗性的报价。此问题的解决唯有通过集团组建境外采购平台,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运作方有可能最终实现。对于当地采购来说,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卖方市场,即便如钢材、水泥、砂石料等项目常用材料也往往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材料的定价权完全在卖方手中,项目可进行的比价空间十分狭小,因此我方可架构地材的采购平台,对项目所需大宗材料进行统一采购;也可考虑自行进口部分材料,如钢材等;或者进行有限的多元化经营,对部分材料,如水泥、砂石料、砖等投资建设工厂,自行组织生产,以满足项目需求。 
  第二是材料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一环即对材料价格的控制,然而恰恰是在这关键的一环,我们的控制能力显得格外孱弱。加强对材料价格的控制力,必须依靠总部的力量,唯有通过集团集中采购、统一运作,方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无奈的局面。 
  第三是材料的现场管理。对于大多数项目,能够,同时必须要控制的是材料的现场控制,然而目前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及习惯,经常导致项目对细节工作未予以足够重视,而材料管理的好坏恰恰体现在细节上,在此谈以下三点。 
  材料的清点检验:材料进场的清点,由于项目配置的材料员往往素质不高,且项目也无明确要求,常常导致进场材料未进行仔细的清点,造成成本扩大。简单如散装水泥进场,20T的罐车,正常需通过插标杠等方式检测供应量是否充足,现场实施时,往往省略了此道步骤,仅仅只是指挥卸车。故项目必须加强进场材料的清点及检验工作,除配置专门的材料员接收材料外,材料的主管人员必须不定期地予以抽查,确保此项工作严格按照正确的程序执行。 
  材料的库存:项目往往从节约成本角度忽略了库房建设,虽说是临建,但价值很高的存储物资,可能因为库房修缮不当而导致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公建项目施工周期前后通常需历时二年(不含维修期),良好的库房建设及维护是十分的必要。 
  材料分发使用:如何进行材料的分发使用,是材料现场管理中关键问题。目前项目管理在此方面做得相对粗放,在笔者经历的A、B项目中,此项工作都做得差强人意。在材料的分发上,仅仅是按需供给,分包提量,我们供应,在材料使用量上基本依赖分包自行控制,最终导致部分材料浪费、工期拖延。因此,项目首先必须健全领料制度,采用按部位分发材料的方式,即采用包材料的方式,控制材料使用量,尽管这样做将大量增加项目的管理工作,但如果不这样,则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材料的使用。纯粹的强调现场控制材料浪费,只是舍本逐末。在确定使用量的同时,可对分包节约并回库的材料以二八、三七,甚至五五的方式予以奖励。其次,项目必须强调工完场清,严禁材料浪费,并通过日常的检查、罚款等手段,严厉督促分包按要求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劳务篇 
  在海外项目管理过程中,廉价、勤实的中国劳动力是中国公司在异邦立足的重要资本。然而,可谓“成也劳务,败也劳务”,在项目部自身管理薄弱,劳务队管理松散的情况下,十分容易出现问题。在A项目中,机电劳务采用日工资制,工资标准差异不大,且对每天工作量无明确规定,导致工人工效不高,尤其至项目后期,根本无法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工人宁愿领日工资,也不愿进行抢工包活,导致施工无法按照项目部预定要求完成。B项目,土建劳务虽进行了工作量包干,但由于包活的量不足,当出现部分工人月定额工超标的情况时,又实施平均主义,多砍少补,导致工人工作完全没有积极性,工作状态十分懒散。即便项目部、公司各级领导皆进行了训诫,但情势已定,项目部唯有通过引入新的劳务队加以弥补。由于劳务队自身管理问题,且由于成本过高,无法及时进行人员更替与补充,一旦形成劳务人员整体懈怠,往往导致项目陷入被动。 为此,加强劳务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必须双管齐下,项目部、劳务队共同配合、共同提高管理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两方面: 
  在海外项目上,公司派遣足够的工长深入一线管理并不现实,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劳务队自身的管理,必须借用劳务队负责人的力量,加强对劳务的有效控制。因此,项目部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首先必须帮助、要求各劳务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其次,根据项目的各项奖罚制度、计划要求,从施工习惯、劳动效率等各方面加强对劳务队的控制。 
  另外,公司有必要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内,就土建、机电专业逐步圈定几支劳务队伍,之后按一定周期进行评定,进行末位淘汰,淘汰不是立即清除出场(鉴于国外的特殊性,最好为三年内不再给予工程招标的机会)。当然实行末位淘汰,必须保证其公平、公正性。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