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关于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变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
来源:优易学(YouYiXue.com) 2011-6-27 11:48:2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一个中心”。即“材料采购中心”。一项工程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建筑材料。目前,建筑材料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竞争无序。由于项目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所限如果任其自行采购,把一些不合格材料用于了工程,必将埋下质量隐患。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不管什么时候,一旦发生质量事故,施工企业都将无法逃脱责任,由此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把好材料采购关,即是改进企业基础管理的一项工作,更是企业“百年大计”的需要。工程总承包企业由于施工项目多、材料用量大,可以选择供应商,组建内部材料采购中心,实行“产品准入”制度,由总公司负责对进入市场的供应商进行系统管理,对进入市场的材料统一进行审查、检验、检测,并据此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企业所属的项目经理部都必须到采购中心,通过招标方式进行材料采购,以确保材料质量。同时,又可发挥公司在资金、信誉、规模采购等方面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一个考核”。即“项目绩效考核”。作为企业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项目绩效考核是直属项目部管理得以科学、高效、安全运转的重要保证,它对激励项目部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切实做好对其的绩效考核工作,考核的依据是“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考核的指标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加强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效益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等六个方面的有效监督、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施工项目的经济动态,对经考核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责任书承包内容的,要大张旗鼓地予以奖励,增加其“阳光收入”,对不能达到责任书要求或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要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及责任书相关条款,及时、坚决地予以处理,避免给企业留下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以及施工项目的利润流失。
  建设部于2002年颁布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尽管没有提及企业“内部市场”,但在目前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尚未发育完善的形势下,“内部市场”在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企业的规模越大,其作用就越明显。它可以充分发挥大中型施工企业在资本、信誉、人才、管理方面的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优化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项目管理成本,保证建筑材料质量,避免工程隐患,提高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
  四、实行“直属项目经理部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直属项目经理部管理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国内一些集团化总承包企业正在进行的以“强化两头、弱化中间”、压缩中间管理环节为内容的机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它对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企业人才的有序流动、充实完善企业项目承包管理模式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这种管理模式的推行工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直属项目经理都是随着工程项目的产生而成立的,随着工程项目的竣工交付使用也要随之解体,必须防止将其固化,形成企业新的分支机构。否则,将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独立核算,难以真实反映工程项目的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和人力资源的整合,这也违背了推行“直属项目经理部管理模式”的初衷。
  2.直属项目经理部作为一个一次性的组织机构,在所承建的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也要随之解体。因此,为保证相关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项目部解体时必须做好各项工作的收尾和交接,确保工程预决算准确无误,各种技术资料全面、完善,甲乙方经济往来清晰,项目债权债务明确,防止出现“烂尾”现象。
  3.建设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产晶,它具有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多、产品预决算复杂、生产过程的不可间断性等特点。因此,为避免出现工程项目前盈后亏、名盈暗亏甚至项目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强化对施工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审计”,以保证施工项目的建设资金流和成本核算始终在企业的有效监控之下。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