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理解:共15题。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例题:铁路新路的开辟与否,往往必须在新建线路上花费尽可能少的要求与新建线路的商业贸易运输量尽可能多的要求之间取得妥协。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新建铁路的线路:
A.应该是一造价最低的线路。
B.其选择决定了新兴贸易中心的位置
C.决定于是否也终点之间的距离最短
D.不会总是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的路线
解答:D是短文中支持的主要观点。
请开始答题:
31.法国作家杜马在俄国旅行时,来到一个城市,决定参观城里最大的书店。书店老板听说作家要来,便把所有书架都摆上了杜马的书,让杜马高兴。杜马走进书店看了看,问:“其他作家的书呢?”老板说:“都……卖完了。”这则笑话笑的是:( )
A.杜马的书无人买
B.老板的慌张;无准备
C.老板的回答与他的愿望相反
D.老板讽剌杜马的书卖不出去
32.在英国与丹麦进行的哥本哈根海战中,英国海军纳尔逊上校在激战中处境危险,接到了撤退的信号。舰长问他怎么办,他将望远镜举到他一只失明的眼睛跟前说:“我没有看见那个信号。”于是又勇敢地继续指挥战斗,结果取得了胜利,丹麦被迫停战。这段话的主题是:( )
A.纳尔逊擅自作主,但取得了胜利
B.纳尔逊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命令
C.纳尔逊打仗不顾一切危险
D.纳匀逊找到了不执行命令的理由
33.尽管这两年某国每年有500万人口脱盲,但扫除文盲的形势不容乐观,该国的成人非文盲率在亚洲排名非常靠后,且脱盲速度也比周边国家慢。概括起业,这段话的意思是:( )
A某国每年有500万人口脱盲
B.某国扫盲成绩比不上亚洲国家
C.某国扫盲成绩不理想
D.某国扫盲速度太慢
34.选择标题,恰当概括下面的一段话的意思:( )
“目前,在苏州观前街、石路等闹市区,裁缝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流行时装挂在布店门前,布店则将各种流行面料摆出来让顾客挑选。顾管买了衣料,即可在店门前请裁缝量体裁衣,一般三天即可取,布店与个体裁缝都增加了营业额。“
A.苏州裁缝与布店“联姻”,各方受惠。
B.增因营业额,方便顾客
C.苏州兴起布店与裁缝合作,双方受益
D.方便顾客,三日得新衣
35.倘若没有通讯和交通方面一系列天才的发明将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联结在一起,任何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都是不可设想的。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通信和交通的进步是工业和农业革命的前提
B.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表现出革命性的变化
C.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
D.工业交通战线的一系列天才的发明将城市与农村、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联结在一起
36. 据90年代统计,我国的专利申请平均每年以48%的速度增长,但我国的专利实施只占专利总量20-30%,与国外高达80%的实施率相比,差距很大。在我国专利申报总量中只有15%来自于企业,而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80%来自于企业。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在具体政策上对科技成果评估活动重视不够
B.在我国,应该努力扩大对日益增长的专利技术的开发、实施
C.在我国,多数人还没有学会使用专利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成果
D.与企业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更重视对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37.任何一项政策,它的功能都是通过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动态形式所产生的作用而实现的。作用一般都是相互的。当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要受到对方对它的反作用。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在执行政策时,应从实际出发
C.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D.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副效应
38. 现代科技成果创造了发达的医学,延长了人的寿命,降低了新生婴儿的死亡率,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的和平环境,一些国家很晚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给人类造成了一个稳定的生育时代。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预计本世经末将达到64亿。这句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现代科技延长了人的寿命并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
B.人口无节制的增长是现代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C.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稳定生育时代导致人口大量增加
D.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成几何级数上升的
39. 婴儿对一点一滴的外部世界已经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某种“模型”,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某种看法。如果这种模型与外部世界相符合,他就感到满意,若是不符合,即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他就感到不满意。根据这段话的意思,假如一个婴儿对着他所熟悉的面孔微笑,则说明:( )
A.他喜欢这个人
B.这张面孔看上去很亲切
C.他期望巩固头脑中的某种“模型”
D.这张面孔与他脑中的某种期望相符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