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 综合辅导 >> 正文
行政法律理论辅导讲座:合同法
来源:优易学  2011-10-31 19:00:5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合同法概述

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谓合同关系,是以商品交换或劳务给付为标的的合同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以及违约责任等为内容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适用于合同行为、合同关系以及合同司法等活动的基本准则。
1、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原则是《合同法》第4条规定的基本原则,也是合同法的首要原则。
所谓合同自由,是指当事人可以依法自主自愿地选择对方当事人,就某一交易活动或合同标的平等协商,以约定方式缔结合同的权利或自由。这一原则,在合同法上称为契约自由,是资产阶级民法典中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2、平等、公平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在交易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不是合同法的特有原则,而是民法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在合同法立法中的反映。所谓公平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在交易活动中,以公正平允为交易准则,协议和确定双方的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为内容。公平原则也是一项民法基本原则,而非合同法的专有基本原则。
3、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是指合同当事人按照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平、真诚与恪守信用的规则进行交易活动,订立和履行合同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民法通则》和民法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最初,诚实信用主要是一种约束当事人行为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规则。后来,民事立法时,认可了它在调整当事人在民事活动时(包括民事义务履行时,以及民事纠纷解决时)的规范价值,从而赋予了它在合同关系调整时基本准则的功能。
4、守法与合同保护原则
守法原则,是指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终止,及其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合同受保护原则,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非于双方协商一致或依法不得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以及合同外第三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阻碍合同义务履行的原则。

合同的内容

合同的内容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形式上表现为合同的条款。合同条款不仅是判定合同成立与生效的依据,也是决定合同内容的因素。
一、合同条款
1、合同的必要条款与非必要条款
合同条款根据其是否为合同成立所必需分为必要条款和非必要条款。必要条款是指合同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款;非必要条款则指并非合同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的必要条款包括当事人、合同的标的、数量以及合意条款。非必要条款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必明示的合同条款,除上述合同必要条款之外的其他合同条款均为合同的非必要条款。非必要条款尽管不是成立合同的必要条款,但对于确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仍然有重要意义,因而不能认为非必要条款是不重要的合同条款。
2、协商条款与格式条款
协商条款是指经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订入合同的条款。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订,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二、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1、合同权利。合同权利也称为合同债权,是指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请求另一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的权利。合同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权能。
第一,请求权,即合同债权人有权根据合同要求另一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理论上称给付请求权或请求履行权。
第二,给付受领权。它也称为接受履行的权利,是指债务人依据法律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接受并永久保持履行所得利益的权利。
第三,保护请求权。合同的保护请求权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请求法院或有关机关强制其履行。
第四,处分权能。它是指债权人享有的处分债权的权利。权利人原则上均有处分权,如将合同债权转让、设定债权质权,或者抵销和抛弃债权(表现为合同债务的免除)等等,法律一般不予干涉。除此之外,合同权利还包括合同解除权、代位权、撤销权等。
2、合同义务。合同义务,也称合同债务,是指合同当事人应对方请求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约束,在法律上体现为一种当为性。
(1)给付义务。所谓给付是指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的某种特定行为,该种行为既可以是某种作为,如交付货物或提供劳务,也可以是不作为,如为所知悉的秘密承担保密义务。
(2)附随义务。所谓附随义务,是指为履行给付义务或保护当事人人身或财产利益,在合同发展过程中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义务,如说明、通知、保护、照顾、保密义务等。
(3)不真正义务。不真正义务是指合同相对人虽不得请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违反也不会发生损害赔偿责任,而仅使负担此义务者遭受权利减损或丧失后果的义务,理论上也称间接义务。如《合同法》第11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4)先合同义务与后合同义务。由法律所规定、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因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照顾、保护、忠实等义务,民法学说上称之为先合同义务、违反先合同义务,将导致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在合同履行完毕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一方有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如保密、竞业禁止等义务,以维护合同履行效果,或协助对方处理合同终了善后事务,学说上称之为后合同义务。违反后合同义务,与违反合同义务后果相同,当事人依据合同法原则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订立的概念
合同的订立,是订立合同双方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并达成一致的一种状态。
合同成立的要件
合同成立是合同订立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合同成立反映的是当事人自由协商的结果,尚不涉及法律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因此,它只需具备以下几个要件即已足够:
1、订约人。订约人是实际订立合同的人,既可以是未来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代理人。
2、意思表示一致。订约人须就合同条款至少是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才成立。
3、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要约、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如果合同没有经过承诺,而只是停留在要约阶段,则合同未成立。

二、要约
要约是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希望与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一)要约的构成要件
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要约是要约人向相对人(受要约人)作出的含有合同条件的意思表示。
2、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要约必须经过相对人的承诺才能成立合同,因此,要约必须是要约人向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3、要约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但这种意思表示须具有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的真实意愿,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要约人主动要求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
4、要约必须表明一经承诺即受拘束的意旨。
5、要约的内容必须确定和完整。要约的内容必须确定,是指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而非含糊不清。
(二)要约的形式。在合同法理论和实践中,一般认为要约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所谓口头形式,就是要约人以直接对话或者电话等方式向被要约人进行要约。所谓书面形式,就是采取交换信函、电报、电传、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等文字形式来进行要约。
(三)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1、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之前,欲使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为了尊重要约人的意志和保护要约人的利益,只要要约撤回的通知先于或同时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就可产生撤回的效力。
2、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以后,将该项要约取消,使要约的法律效力归于消灭的意思表示。因要约的撤销往往不利于受要约人,所以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才被允许,即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到达受要约人。但在下列情况下,要约不得撤销:
(1)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三、承诺
所谓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的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承诺一经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不得加以拒绝。
(一)承诺的构成要件
1、承诺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须在合理期限内作出
4、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5、承诺必须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
(二)承诺的方式
1、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示承诺。这种方式是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般来说,如果法律或要约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书面形式承诺,则当事人可以用口头形式表示承诺。
2、以行为方式表示承诺。这种方式是指要约人尽管没在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明确表达其意思,但是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或其他形式作出了承诺,例如,直接发货或付款等。
(三)承诺的消灭
1、承诺的撤回。承诺的撤回是承诺人阻止承诺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意思表示。
2、合同成立。承诺的效力,本在于要约合成而成立合同,因而合同一旦成立,则承诺自应丧失效力。

四、竞争缔约
(一)招标投标程序。招标投标是指由招标人向数人或公众发出招标通知或招标公告,在诸多投票者中选择中标人并与之订立合同的方式。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招标阶段
2、投标阶段
3、开标、验标阶段
4、评标、定标阶段
5、签订合同
(二)拍卖程序。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某一竞买人(即买受人)的买卖方式。按照我国拍卖法的规定,拍卖要经过以下程序。
第一,委托人与拍卖人签订委托拍卖合同。
第二,拍卖人发布拍卖公告。
第三,竞买。竞买是以应价的方式向拍卖人作出应买意思表示,其法律性质属于要约。
第四,拍定。拍定是拍卖人在竞买人的众多应价中选择最高者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其法律性质属于承诺。拍卖人一旦拍定,拍卖合同即告成立。

五、强制缔约
(一)相对的强制缔约
相对而言的强制缔约,是指取消了当事人不订立合同的自由,但保留了当事人选择合同相对方当事人的自由;或者相反,保留了当事人的不订立合同的自由,但不允许当事人对相对方当事人进行选择。
第一,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基于社会整体利益,人们必须承担订立某些合同的义务,亦即法律取消了当事人不订立合同的自由,但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合同相对方当事人。例如,根据其实施的行为或从事的职业,法律强制某些特定的当事人实施责任保险,例如汽车驾驶人员、建筑人员、公证人、法律顾问等等。
第二,在另一些情况下,虽然当事人仍享有订立合同或不订立合同的自由,但只要当事人决定订立合同,则其选择合同相对方当事人的自由即被限制或取消。例如,承租人对出租房屋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即是一例。
(二)绝对的强制缔约
绝对的强制缔约,是指当事人不订立合同的自由与选择相对方当事人的自由的双重消灭,即当事人不仅必须订立合同,而且只能与特定的人订立合同。绝对的强制缔约主要由下列原因引起。
1、由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受到的法律制裁所引起。某些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拒绝与法律规定的相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除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外,有时,合同还被法律视为已经成立,即视当事人已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对方订立了合同。例如,如果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被出租人(出卖人)所规避,承租人有权主张出租人向第三人所作的出卖财产的许诺为无效;同时,承租人可以取代第三人而成为买卖合同的买受人。
2、由立法和司法解释所确定的原则所引起。
根据有关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某些享有垄断权力的个人或法人而规定的原则是,这些当事人必须和任何一个向其提出请求的人订立合同。其中包括:邮政、电信、电业、煤气、天然气、自来水、铁路、公共汽车等公用事业单位。
3、因法律规定而引起。
某些场合,依法律规定,只要特定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要求,则另一方必须与之订立合同。

六、附合缔约
附合缔约,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对方只有附合该条款(意思)方能成立合同的缔约方式。因附合缔约而成立的合同是格式合同,又称定型化合同、标准合同、附合合同、定式合同等。
(一)格式合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功能
格式合同的产生具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它反映了现代化生产经营活动的高速度、低耗费、高效益的特点,体现了专业分工的科学性复杂性。格式合同之所以日渐普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行为或缔约行为的强制倾向;二是缔约、履约大量发生,不断重复,企业利用格式合同作为攫取高额利润的有效工具;三是以大量生产消费为内容的现代生活关系,使得企业与顾客均希望能简化缔约程序。
(二)对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
格式合同的特点决定了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在拟定合同条款时,经常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地位,制定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例如,免责条款、失权条款、法院管辖地条款等等,对合同上的风险及负担作不合理的的分配。
格式合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制:
首先,格式条款的制定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格式条款的内容如果显失公平,相对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其次,格式条款订入合同应当遵循特殊规则。格式条款如欲订入合同,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负担一定的对合同条款的提示和说明义务。
再次,格式条款的无效。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相对人一经承诺,合同即告成立。但合同成立以后,要发生法律效力,尚需具备一定条件,即不得存在阻碍合同发生效力的无效事由。
最后,格式条款的解释。格式条款从本质上讲仍然属于合同条款,因此仍应采纳一般合同解释所应遵循的原则。但是,格式条款毕竟与一般合同条款有所区别,对它的解释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九、缔约过失
缔约过失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损失的情形。过错一方因此对另一方承担的责任,即为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
对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的恶意谈判、欺诈和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1、恶意谈判。如果当事人假借订立合同,以损害对方利益为目的,恶意进行磋商,则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欺诈。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一方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订约过程中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范围比较广泛,如要约人违反有效要约、一方当事人违反初步协议或违反附随义务等。当事人因这些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效力,它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赋予的拘束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
  合同效力的内容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拘束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具体来说,合同效力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合同对当事人的拘束力。
  第二,合同对第三人的拘束力。根据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合同的效力只及于合同双方当事人,一般不具有对合同关系外的第三人的拘束力。但是,在实践中,合同的履行常常受到第三人的影响。例如,第三人非法引诱债务人不履行义务。
  一、合同的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要件,在学理上又被称为有行为能力原则或主体合格原则。
  2、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产生、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从法律上看,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谓强制性规定,是指当事人必须遵守、不得通过协商加以改变的规定。合同不违反法律,主要是指合同的内容合法,即合同的各项条款都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不仅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在内容上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凡我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基础、社会秩序、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均可列入其中,它的法律地位与国外立法例中的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有相似之处。
  4、合同的内容必须确定和可能
  合同内容确定,是指合同内容在合同成立时必须确定,或者必须处于将来履行时可以确定的状态。或者依照法律交易习惯和商业惯例确定合同的内容;或者由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据对合同行为的解释,能够最终确定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内容不但必须确定,而且必须可能。合同的内容可能,是指合同所规定的特定事项在客观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内容可能又称为标的可能。

  二、无效合同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所谓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严重欠缺有效要件,因而绝对不许按当事人合意的内容赋予法律效果的情形。
  (二)无效合同的原因有几项:
  第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第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第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缔约目的和内容上是非法的。
  第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三、可撤销合同
  (一)可撤销合同的概念。可撤销合同是指存在可撤销原因的合同。所谓撤销,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过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消灭。
  (二)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区别
  尽管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都会因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而使合同自始不生效力,但是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仍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看,可撤销合同主要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
  第二,可撤销合同在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是有效的,而且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撤销权人亦可以不要求撤销合同,而仅要求变更合同部分内容。
  第三,对可撤销合同来说,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符合规定的期限;超过该期限,合同即为有效。但是,无效合同因其为当然无效,不存在着期限的限制问题。
  (三)合同可撤销的原因
  1、欺诈。欺诈是指以使他人陷于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为目的,故意陈述虚伪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
  2、胁迫。所谓胁迫,是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诱因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而订立合同。
  3、乘人之危。所谓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并作出违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的合同应具备如下要件:
  (1)一方乘对方危难或急迫之际逼迫对方。
  (2)受害人出于危难或急迫而订立了合同。
  (3)不法行为人所取得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允许的限度。
  4、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时,对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项存在着认识上的显著缺陷,其后果是使行为人受到较大的损失,以至于根本达不到缔约目的。
  5、显失公平。显失公平,是指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使一方遭受重大不利。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四)撤销权及其行使。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消灭的权利。撤销权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间内行使撤销权。我国《合同法》第55条第1款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可撤销合同一旦撤销,则从行为开始时起无效。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
  (一)效力待定的合同概述。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欠缺有效要件,能否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合同,有权人在一定期间内不予追认,合同便归于无效。
  (二)效力待定合同的种类。效力待定合同包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等。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除纯获利益的合同、日常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合同、处分自有财产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许可为独立营业以外,其他合同均不许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订立,而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订立。一旦独立订立,就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否则,不生效力。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相对人订立合同,非经被代理人追认,对于被代理人不发生法律效力,除非构成表见代理。
  3、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
  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订立了处分他人财产权的合同,经权利人追认或行为人于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时,合同自始有效。行为人未取得处分权,权利人又不追认的,合同无效。但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五、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1、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以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经接受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2、赔偿损失。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以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因合同无效或被撤销而遭受的损失,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有过错,则应当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

合同的保全

合同保全也称为合同的对外效力,是指法律为防止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给债权人权利带来损害而设置的合同的一般担保形式,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其目的在于保持债务人自身的偿债能力,对债权人不能获清偿起预防和补救作用。

  一、代位权
  《合同法》第73条规定,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
  (一)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代位权为一种可能权,它仅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下才能发生。代位权的发生需具备下列要件。
  1、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必须以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为前提,如果债务人不享有一定的权利,债权人就无从代位行使。
  2、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而不行使。
  3、债权人有保全其债权的必要。
  债务人虽怠于行使到期债权,但对于债权人的债权并无影响时,债权人亦无代位权。只有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的结果,有使债权人的债权发生不获清偿之虞时,债权人才有保全其债权的必要。
  4、债务人已陷于迟延。债务定有履行期的,债务人届期不履行,即构成迟延;债务未定履行期的,经债权人催告后,债务人仍不履行的,才构成迟延。
  (二)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
  行使的方法: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行使的范围: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以促使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二、撤销权
  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有害债权的行为,得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一)、债权人撤销权的主体。债权人撤销权的主体,为因债务人的有害行为而受其害的债权人。债权人为数人时,各债权人得共同行使此权利,也可以各自独立行使,但对于债务人的同一处分行为,不得行使多次撤销权。
  (二)、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合同法》第74条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据此可知,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因债务人所为的行为不同而有区别。对此可以作如下概括:对于债务人放弃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只需具备有害债权这一客观要件即可;对于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除须具备有害债权这一客观要件以外,还须受让人有损害债权的恶意。
  (三)、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
  1、行使的方法
  根据《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2、行使的范围。撤销权行使的范围,原则上应以该撤销权人自己的债权为标准,即使另有其他债权人存在,也不得超过自己的债权额行使撤销权。因而债务人有害债权的行为的标的,较债权人的债权额为多时,如其标的可以分割,则只能于债权额的范围内,对债务人的行为为一部分的撤销;但是,如其标的不可分割,或有其他债权人加入分配,则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也可以超过自己的债权额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3、债权人撤销权的效力。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其效力依法院判决的确立而产生,并对债务人、受让人或转得人、其他债权人均产生效力。
  4、债权人撤销权的消灭
  债权人撤销权除因债权请求权的消灭或因撤销权的行使而消灭外,还可因一定期间的经过而消灭。根据《合同法》第75条的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合同的解释

合同解释是阐明合同关系的内容,从而确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权利、义务的活动。
合同解释,涉及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当事人所订立的合同究竟属于何种合同。
第二,合同是否成立。
第三,合同条款的解释。当事人对合同规定了怎样的内容,条款含义如何,是否合乎法律的规定;条款间是否存在冲突或者不完备情形;等等。这是合同解释的重点。

一、合同解释的规则
1、文义解释规则。文义解释是指依合同所用语言文字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的规则。合同一般总是以一定的语言文字形成合同条款,并使合同内容得以固定。因而,要明确当事人在合同中如何确定其权利义务,首先必须明确这些语言文字的含义。
2、整体解释规则。 整体解释又称体系解释,是指合同各个条款应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合同条款在整个合同中的正确含义。
整体解释规则有以下例外:(1)缔约目的条款具有优先性。(2)合同条款间的冲突不能调和时,应依专门条款优于一般条款、主要条款优于次要条款、使合同有效的条款优于使合同无效的条款进行取舍。(3)当事人如果明确规定了条款冲突的解决意见,则应当尊重这些意见。
3、目的性规则。所谓合同的目的,是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所要实现的期望。适用这一规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合同目的应依当事人共同意愿确定。
第二,合同目的条款具有优先性。
第三,合同漏洞的补充应当合乎合同目的。
4、合同解释规则。合同解释是对解释结果的规则要求,具体而言是指如下几点。
第一,合同条款与合同陈述应作不同解释要求。
第二,由于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合致的本质决定,如果既有格式条款又有协商条款,协商条款的效力应优于格式条款。
第三,合同解释规则还要求:合同条款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时,应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解释;可作有效解释也可作无效解释时,应作有效解释;条款含义不明或有歧义时,应作不利于条款提出者或合同起草者的解释,或者不利于债权人的解释(无偿合同例外)。
5、依交易惯例和诚实信用原则解释的规则
交易惯例是指某地区或某行业从事交易的惯常做法。依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合同是以一个善意的诚实守信的人的角度去解释合同的规则。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产生当事人的附随义务,另一方面又是明确和补充合同内容的依据,所以各国法律均将其规定为合同解释的原则。
上述解释规则,以文义解释为基础,整体解释作为对文义解释的限制,目的解释和合理解释是对解释结果的要求,而按交易惯例和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则起补充作用。

二、格式条款的解释
格式条款在产生上与普通合同条款相比较存在特殊性,为实现对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在解释上也相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原则。
第一,客观统一的解释原则。对格式条款中的特殊(专门)术语或文句的解释,应以一般合理的人平均的合理理解为标准加以解释,而非按该术语或文句本身的含义进行解释。
第二,限制解释原则。它是指对格式条款所没有规定的事项,不得依推理的方法类推其他条款的规定以扩张其适用范围或补充其规定的欠缺,而应依法律加以补充或依补充的合同解释方法加以补充。
第三,合理解释原则。不论怎样解释合同,应当使解释结果公平合理。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一、合同的变更
(一)变更的含义
广义的包括合同的转让。

狭义的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就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变更的条件

1、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2、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3、 (三)合同变更的法律后果

1、 合同变更对已履行部分不具有溯及力;

2、 合同变更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3、 二、合同的转让

(一)转让的含义
合同当事人一方依法将其合同权利或义务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分为权利转让、义务转让(转移)、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概括转让)。

1、权利转让不同于清偿代位

清偿代位指与债的履行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在为债务人作出清偿后而取得代位权。

2、债务转移不同于代替履行

债务承担是指基于债权人、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第三人成为新债务人或加入合同关系成为共同债务人(部分转移的情形)。代替履行是指第三人未与债权人达成协议而自行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第三人只是作为债务履行的辅助人,而非合同当事人。

3、概括转让不同于转包、转租行为。

转包、转租不终止原合同关系。

合同转让导致原合同关系消灭,新合同关系产生。

(二)合同转让的条件
1、受让人主体资格合法

2、转让的债权债务具有可转让性

不得转让的权利:

(1) 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如与特定人身相联系);

(2) 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3) 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3、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三)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后果
1、 从权利转移: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2、 抗辩权转移: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

3、 抵销权转移: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四)合同义务转移的法律后果
1、 抗辩权转移: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2、 从债务转移: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五)当事人合并、分立时合同的处理
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