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 数量关系 >> 正文
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中“数列试错”实例详解
来源:优易学  2011-8-31 12:22:4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三个类似的例子:

  【例4】15,20,33,62,123,()。

  A.194 B.214 C.248 D.278

  【例5】-1,6,25,62,123,()。

  A.194 B.214 C.248 D.278

  【例6】3,2,27,62,123,()。

  A.194 B.214 C.248 D.278

  【分析】以上三道题目的题干当中都含有六个数字,其中未知项是最后一项。这三道题都可以看作是“幂次修正数列”,其突破口就在最后两个已知数字上,即:62与123。在看以下解析之前,大家可以试着自己从这两个数字入手,通过寻找与之相邻的幂次数(相邻发散),找到各题的答案。

  【例4解析】如果猜测“123=128-5=27-5”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例4的答案为C:

  原数列: 15 20 33 62 123 (248)

  基准数列:8 16 32 64 128 256(2的幂次数列)

  修正数列:7 4 1 -2 -5 -8(等差数列)

  【例5解析】如果猜测“123=125-2=5^3-2”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例5的答案为B:

  原数列: -1 6 25 62 123(214)

  基准数列:1 8 27 64 125 216(立方数列)

  修正数列:-2 -2 -2 -2 -2 -2(常数数列)

  【例6解析】如果猜测“123=121+2=11^2+2”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例6的答案为A:

  原数列: 3 2 27 62 123 (194)

  基准数列:1 4 25 64 121 196(平方数列)

  平方底数:-1 2 5 8 11 14(等差数列)

  修正数列:2 -2 2 -2 2 -2(周期数列)

  【总结】例4~例6都是通过相同的片断“62和123”入手,寻找与之相邻的特征幂次数,从而得到最终结果。虽然通过62我们只想到了64,但通过123我们却可以联想到三个不同的特征幂次数(前文“单数字发散”部分讲过126的发散,123与之类似),从而得到三道不同题目分别对应的答案,再一次证明“数列试错”的实战重要性。

  【补充】例4的“基准数列”其实也是一个“等比数列”;例5本身就是一个“三级等差数列”;例6的“基准数列”其实也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大家不妨试试。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