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热点 >> 正文
2006申论热点之印度洋海啸之灾材料分析
来源:优易学  2005-11-9 0:39:4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2006申论热点之印度洋海啸之灾材料分析
印度洋海啸之灾:海景房也是罪魁祸首?
当人们都在感叹印度洋的大地震和海啸天灾难测的时候,有环境专家认为,此次灾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发布此惊人言论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麦克尼利认为,人类在沿海大量修盖房屋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这次灾害的"罪魁祸首"。

"海景房"带来风险
麦克尼利说,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然而,一次海啸造成数万人死亡,却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大自然的残酷。"还因为人类占用了本不应占用的地方。"他说。麦克尼利曾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旅居数年。这两个国家在此次大地震和海啸中均受灾严重。"传统的村落都是建在内陆。50年前的海岸线不像现在这样,为了吸引游客,许多国家在海边盖起了密密麻麻的旅舍、饭店。"麦克尼利认为,这无疑增大了人们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的危险。
养殖业破坏缓冲带
麦克尼利同时指出,珊瑚礁以及生长在海岸边浅水地带的红树林,都能保护海岛免受海啸的侵袭。当海啸来袭的时候,海浪首先要经过珊瑚礁,会因受到礁石的阻力而降低速度。海浪上岸后经过红树林,速度进一步减校尽管海浪可能会穿过红树林,但那时它的威力已经很小,不足以对内陆的安全构成太大威胁。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者也曾警告说,红树林对保护海岸线有极大的价值。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在过去的20年到30年间,人们大量砍伐海边的红树林,只为了要用海边的浅水地来捕虾、养虾,然后把虾卖到发达国家赚钱。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卖虾所得远远抵偿不了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失。结果,今天人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麦克尼利说。麦克尼利认为,正因为人类忽视自然界的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才导致了这次有数万人在海啸中丧生的惨剧。是天灾?还是人祸?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经历了这场自然浩劫的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行为?套用一句老话: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对印度洋海啸捐款的冷思考
最近几天,中国人民对印度洋海啸灾区人民的捐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两天一打开电视就看到CCTV扑天盖地的关于某某地区,某某单位,某某个人对印度洋海啸灾区人民热忱的捐款,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使我对中国人缺乏公德心的观念彻底改变了,原来咱们的老百姓是小处随性而大处忠义。
 然而越是关注"捐款热",我的疑问就越是强烈。在此抛砖引玉把我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些问题。
一: 据悉国家民政部1日出台了《关于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民间捐赠活动的紧急通知》,[]国家民政部门对此政府文件的的解释是为民间对印度洋海啸灾区捐赠提供便利,而且此次捐赠活动坚持自愿原则,不得搞行政命令或硬性摊派。政府对救灾是认真而及时的,然而中国公民的捐款应该是个人行为,捐款的接受对象应该是国家和各地红十字组织。不知道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民政部门是否有越权之嫌。换句话说,如果国务院下发文件号召国人踊跃捐款,而且"坚持自愿原则",不知道有没有下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国有企业,能站出来说声"我们可不可以不捐款"?
二: 据荆楚网消息,为响应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的紧急呼吁,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在去年12月31日带头捐款,昨日,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也纷纷解囊捐款,表达对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地区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看完这则消息,更是使人觉得回味无穷。省长都捐了,副省长能不捐吗?下面局长、处长、科员怎么办?企业老总都捐了,副总不意思意思?员工怎么也该表现一下吧。学校校长捐了点,老师能不捐?学生怎么办呢,也号召一下吧。最后别忘了,一定要"张榜公布","人家捐了就该表扬!"(那些没有捐款的自然没的表扬啦)。
三: 当捐款活动结束后,国家统计部门免不了要统计一下各省市共捐助多少资金和物资。CCTV当然要在13亿人观看的新闻联播里大播特播,某某省份捐助资金XXX,某某市XXX。捐款多的领导一定是站了出来笑容满意,表达代表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热切关心。那些经济落后的省份自然就不用站前台了。一切都顺其自然,很自然。中国历史从来不缺政府的"政绩工程",但愿这次捐款中人民的白求恩精神意愿是占主导地位的。
 一点点随想:二战后,中国人民大度的放弃了日本战败对华的千亿赔款;对印度尼西亚捐款,我们没有提及印尼曾经肆虐一时的反华,排华的劣迹。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明天就去捐款,代表自己,也代表一个自豪的中国人!


印度洋海啸灾难后的思考:关于旅游
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上的一场大地震和海啸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令人惊愕不已。与过去不同的是,这场劫难的受害者不仅仅使当地人受害,因为这个地区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度假地,而且又发生在一年中西方人最钟情的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它殃及到许多国家人们的生命,牵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把一个本该是喜气洋洋、好端端的新年佳节,变成了一个灾难日。
近些年来,灾难丛生,有人为造成的,自然产生的更多。也许灾难的总量不一定比历史上多多少,只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了,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从而灾难使人们的感受更加直接了。这一点,对与日俱增的旅游活动来说,似乎变得更加敏感。
对旅游业来说,似乎我们更加强化了这样一个观念:旅游业是个时刻都与危机相伴的行业。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次灾难可能会摧毁某些旅游设施或吸引物,会夺去许多不幸者的财产甚至生命,但是人们不会因为灾难的发生而丧失度假旅游的需求。

一次次的灾难给了人们很多警示。绝大多数灾难的发生都是意外的,科学的发展总会有空白和死角。避免灾难的发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增长智慧,学会适应,减少灾难的损失才是最实际的。
这里,笔者想就灾难的发生讨论和旅游相关的两个问题。
一是政府保护公众的责任。
按照现代科技的水平,这次印度洋上大地震发生时,几乎在其发生的瞬间就可以,或应当,被检测到。有报道说,这次强烈地震的确被事发国家的有关部门检测到了,而且也向政府做出了报告。然而这一灾情信息没有向外发布,也没有发出必要的防范措施。据说是事出有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历史上未曾发生过海底地震造成破坏性海啸的记录,对这次大地震引发海啸的灾难性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当时正处旅游旺季,海滨饭店爆满,正是旅游赚钱的黄金季节,担心一旦发布了消息,把这些"财神爷"吓跑。前者,似乎有情可原,毕竟人们对灾难的认识尚有局限,想不到的事还是很多的。然而,后者则有点"出格"了,一些简单的提醒,也会挽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诚然,旅游业对一些国家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产业,而旅游旺季也的确是赚钱的好机会。但是,正像世界旅游组织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所阐述的那样,"不论旅游业的经济利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业之决策的唯一标准"。
就在一年多以前,中国政府面临非典会因旅游活动而发生扩散之际,当机立断,果断地"冻结"了国内外旅游经营,主动承担旅游业的损失。实践证明,中国政府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是负责任的,为此而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人命关天,政府的责任重如泰山,什么时候也不能当儿戏,不能靠侥幸置百姓的生命而不顾,否则罪莫大焉。但愿上述传闻并不属实,仅以此为鉴,作为后人铭记的格言。
二是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也许在威力巨大的灾难面前,作为一个个人显得微不足道,不仅不能保护别人,甚至连自己也难以保护。目前关于中国公民在事发地点伤亡较小的原因,人们做出了许多解释,那不过仅仅是一个巧合。
中国出境旅游者绝不会老像现在这个样子,热衷于走马观花的"跑"旅游,也肯定有人会愿意在度假地多停几日,好好地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慷慨恩赐,有人能够或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选择位置佳、风光好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饭店下榻。而且,作为一个旅游团队,"不守时"的做法永远不能作为"良习"加以褒扬。
但是,有一点却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旅游保险。从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调查来看,我国公民出游时购买旅游保险的比例还相当低。一些人认为,买保险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不会那么巧就碰上倒霉的事,于是,能省就剩的确,参加保险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受益,因为受益主要是在意外发生时,否则,这样的保险早就取消了。
实践证明,保险是一种社会性的保护措施,虽然保险业是商业性的,但只有商业性的赢利,才能使这个行业对不幸者的意外损失进行补偿,使投保人得到一定的保护。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大家集资进行自我保护的形式。旅游活动越来越频繁,旅游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宽广,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旅游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险种投保,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这种意识需要加强,以减少个人和社会的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张广瑞)

增强通讯能力 印度洋海啸后的思考
在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突尼斯阶段会议的第二次筹备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一个特别会议,主题是"电讯灾难救援"。会议指出,虽然在坦佩雷大会达成的"提供更多电讯资源以利于减缓灾难及救援工作开展"从1月8日就开始实施,但直到现在由于一些规章制度的原因使得电讯设备能够进入紧急灾区并进行迅速调置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道主义组织不得不启用跨边境的电讯设备。在紧急灾情出现时,又在缺少多边协议框架的情况下,延迟就意味着更多生命的牺牲。"在紧急情况出现时,电讯是可以拯救生命的",ITU秘书长Yoshio Utsumi如是说道。ITU拿此次的印度洋海啸事件与一个世纪前的泰谈尼克号沉没事件进行对比,把这两个悲剧的发生归咎于通讯能力的不完善或缺陷。ITU认为,移动电话是一个潜在的比较有效的灾难预警技术工具,因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手机的普及率都在节节高攀。所以各地可以通过这个技术手段进行灾难预警,哪怕是一个铃声或是一条短信。ITU还指出,在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灾难预警时需要强调两个方面:行政法规与技术合作。
海啸后思考生命
● 刘永锋
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
1月9日傍晚6时,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了悼念印度洋大海啸死难者的仪式。全国下半旗,默哀一分钟。此时,我正好经过一家咖啡店,看到许多人观看转播,表情悲凄肃穆。
一想到那些不幸者在狂风海浪肆虐中的悲惨景况,谁能不鼻腔酸楚,喉咙哽咽?世人为那些不幸的人们洒一掬同情之泪后,更多在思考生命。
海啸大灾难,尸横遍野、满目疮痍,凸显了生命的脆弱。它残酷得难以直面,但我们又必须直面。命运的乖戾,生存的不可测知,无所不在的偶然性,展示了一副人生的黯淡图景。让我们觉得,生命虽属于自己,但人们却很难成为其主人。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有一股神秘的水流,人的一切似乎都受其操纵,仿佛被它冲击着沿了早已设定的轨道行进。它的名字似乎就是命运。一切仿佛是它的游戏。
科技在不断进步,但一些大的自然灾难并没有消失。它们更多的是在时代和政治的层面以外,在人的力量甚至在人的认识之外,无从窥见更无从掌握,仿佛是宇宙中盲目的力量,是吞噬一切的黑洞。它们普遍而恒久。在今天,它们依旧蓬勃而崴蕤,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只是在呈现的方式上与以往不同而已。
从另一方面看,这次大海啸足以让世人意识到并加倍渲染自身存在的险恶,更加激发了寻求拯救的意志。人思考自己的渺小本身就孕育着获得自由和解放成为可能。
不管人类最终能否战胜或超越自然灾害,单是人类寻求超越的努力便显示了人类的伟大。这才是人类昂扬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面对灾难,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然而正视现实又不是完全屈服于现实。为了预防和救助,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还是投入热情,是建设性的进取态度,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虽说"人定胜天"还尚遥远,但是至少人类不能没有理想,还要积极地用理想改造现实。这恰如我们既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同样喜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那份美丽的忧伤。
再次,人们在感受悲哀与无奈的同时,世人无私的救灾与赈灾,也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无私。而这些,多半与利欲和物欲无关,没有利欲和物欲的参与,却观照出了生命的意义。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