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顶撑计算s
顶撑的受压强度按下列验算:
稳定性验算:
ó——顶撑的压应力;
N——轴向压力,即两根支顶撑之间承受的荷载;
An——木顶撑的净截面面积;
fc——木材顺纹抗压强度设计值;
A0——木顶撑截面的计算面积,当木材无缺口时,A0=A(A为木顶撑的毛截面面积);
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以上参数的取值可参照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计算手册”内的梁板模 板计算部份。
4、模板及支撑体系
4.1 根据计算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广东万利公司万利牌钢门式脚手架,采用 A型(Φ42×1219×1930mm)和B型(Φ42×1219×900mm)C型(Φ42×1219×490mm)组合 而成,沿梁方向以450mm间距搭设,并在大梁底搭设间距为450mm的双排钢管支顶,在脚手架 的驳接点增加水平拉杆以降低长细比,提高排架整体稳定性。
4.2 考虑到转换梁施工时,下面层段的楼板已有一定的强度,因此根据计算,排架间 距900mm可满足施工要求,但要求在转换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将下面层段排架 拆除。
4.3 所有排架底部均垫设木枋,以使受力均匀扩散,同时每5m设剪力撑,以增加整体稳 定性。
4.4 转换梁底板采用双层18mm厚九夹板、中间夹一层薄膜,这样不但提高了模板的刚度 和强度,防止变形,还起到保湿保温的效果,顶架上部托顶上面放置三层木枋80×80mm,木 枋用铁线收紧绑扎,然后在木枋上放置搁栅,搁栅采用80×80mm木枋,间距300mm,保证了 梁底的平整度。
4.5 梁侧模根据计算采用一层18mm厚九夹板,80×80mm木枋间距300mm做竖向围檩,Φ4 8钢管做横向围檩,Φ14mm螺栓间距450×450mm对拉收紧固定,两侧每1000mm打角撑,侧模 最好在混凝土浇筑完3d后拆除。
5、几点体会
5.1 当转换层层位较高时,可提高下一层板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使该层持力层早期可满 足上部排架支撑体系传递来的荷载,可以减少以下层段排架层数。
5.2 排架体系计算要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式,使排架系统除了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外, 尽可能达到最优化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5.3 梁底模采用双层模板夹薄膜的方法,使用效果非常理想,不仅减少了模板变形,而 且对混凝土底表面的保温保湿产生了很好效果。特别是板式转换层时。
5.4 为保证转换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在转换梁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将其 下各层支撑拆除,先拆转换层支撑随后将其他各层支撑拆除。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