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来源:优易学  2010-2-3 9:58:34   【优易学: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戊戌变法的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戊戌变法的过程

  ①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②发展

  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1895年)、保国会(1898年)等团体以及《中外纪闻》(1895年)、《时务报》(1895年)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他们还创办了学堂(如长沙的“时务学堂”),提出了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戊戌政变)。

  ④失败——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②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教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④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4)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③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5)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⑤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6)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与教训

  ①积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②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7)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规律小结

  1.改革的本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2.古今中外的改革,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制度,如商鞅变法、戊戌变法、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二类要从根本上维护原有制度,如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3.改革的往往要冲破旧体制的阻碍和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全面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改革的第一步在于观念的创新。改革也映证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5.改革的成败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等。

  三.热点冷点

  1.对古今中外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成败原因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2008届至2009届考生,尤其要注意“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的备考。

  3.注意分析改革的背景及成败原因,得出简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4.应注意多角度分析改革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特别是从历史传统、阶级特性、国际背景等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也要注意结合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其历史意义。

  5.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时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第三次巨变,要把改革当做长期热点对待。

  四.高考题例

  01.(2006江苏历史15)在中国GCD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02.(2007天津文综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命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03.(2007北京文综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04.(2007海南历史12)“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05.(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06.(2008四川Ⅰ卷文综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07.(2008全国文综Ⅰ卷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选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08.(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4)下列各项中,关于早期维新派的正确表述是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反对“经世致用”的传统

  C.主要从事民族工商业活动 D.经济思想与洋务派基本一致

  09.(2008全国文综Ⅱ卷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年,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0.(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1.(2008四川Ⅰ卷文综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2.(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13.(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14.(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獒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5.(2009年上海历史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16.(2009年重庆文综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7.(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2009广东文科基础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2007江苏历史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20.(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1.(2009年福建文综41题A题)(15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 只有D项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02.C 熟悉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03.B A、C两为“自强”的军事工业,D项为为戊戌变法法令中的内容。

  04.C 从题中强调“诵经史、明大义”,认为“机警多智”不利于国进行判断。

  05.D ③项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06.D 王安石变法中“买贱卖贵”的法令只能是市易法。

  07.B 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的只能是民用企业。

  08.D 熟悉早期维新派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主张,可以准确判断。

  09.B 1978年以后中国中小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0.A B项错在“唯一形式”,C项错在“土地私有化”,D项错在“政权组织形式”。

  11.A B、D两项表述对俄日两国都不适合,C项不适合俄国。

  12.D “少支出少收税”应该是应对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13.C 从同文馆的开设科目及创办时代分析。

  14.C 从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角度分析。

  15.C 从题中所述西方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共存的状态得出结论。

  16.C 结合时间及清政府的“变”与“不变”内容结合思考。

  17.B 识记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18.C 思考勃列日涅夫“表面改革”而“不根本改革”的含义。

  19.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北宋财政负担重的原因去思考)重要一项:冗官。(1分)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两事: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从“农时不夺”、“国用饶”等关键词思考)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联系课本,结合材料观点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肯定、否定均可,但评述一定要能明确支持结论)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20.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材料中寻找、总结关键词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指出司马光相反主张的影响)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从思想文化对变法的影响角度看教育改革的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地理位置与文化习俗角度看向日本学习的理由,识记《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地位)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从制度角度看实质,结合中国国情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看康有为主张的局限性)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五.新题预测

  0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D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02.王安石变法较稍前的“庆历新政”成就显著,主要原因是 A

  A.变法的切入点不同 B.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C.反对派势力相对较弱 D.用人得当,法令推行顺利

  03.“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C

  A.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04.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C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③

  05.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D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C.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D.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06.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是 C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建立土地承包关系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07.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08.2007年8月发生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犹如风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全球知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指出,经过几十年的过度消费后,美国经济处于“非常严重的经济调整边缘”。日前他在接受奥地利日报采访时指出,全球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使很多人想起了70多年前的“大萧条”。为了克服危机,罗斯福新政中促进美国产品出口的措施是 A

  A.实行美元贬值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信贷利率 D.推行“以工代赈”

  09.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C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B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C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D

  A.戊戌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没有掌握自己的武装

  C.康有为缺乏实施维新的必要资金 D.民族资本主义仅有初步发展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D

  A.废除人民公社的体制,扩大自主权

  B.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15.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

  16.《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B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Ⅰ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答案要点: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1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1分)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1分)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1分)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1分);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1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3点给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29 年10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 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一一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 。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整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威胁。 一一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 2008 年 9 月 14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银行倒闭、股市暴跌、油价跳水、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下各自“噩耗”纷至沓来 ,让人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一一据人民网相关信息整理

  请回答:

  (1)1929年经济大危机有很强的破坏力,它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 ?(3分)

  (2)据材料一、三,两次危机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此外,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特征?这种特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二、三,面对两次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对的措施有何明显的不同?试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措施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认识,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的基础上,对内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危机的危害 。(3分)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3分)

  (2) 由一国波及到多国;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市场形成 。(2分)

  (3)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各国着力于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2分) 原因: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2分)

  (4)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采取得力措施拉动内需。(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计算机文章页资讯推荐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