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
来源:优易学  2010-2-3 9:52:34   【优易学: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应该用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如辩证看待从秦国到秦朝的重法教育;又如发展地看待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3.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本质上是教育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产物。这些制度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很强。

  4.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5.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曾经有为侵略扩张服务的不光彩一面;但二战后,重视科技和教育,这是人们共同认识到的强国必由之路。

  三.热点冷点

  1.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具体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和具体的政治形势、国际环境的联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3.在准确识记相关教育制度与思想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注意采用适当的哲学方法分析重大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

  4.在加强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的专题归纳的同时,也应重视训练学生形成在新材料、新情境下运用课本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高考题例

  01.(2005江苏历史9)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02.(2005全国文综三卷17)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03.(2005全国文综三卷18)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04.(2005全国文综三卷19)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

  A.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鼓励阅读儒家经典

  C.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D.允许继续使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

  05.(2005全国文综三卷20)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③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6.(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07.(2007全国二卷文综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08.(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09.(2008海南历史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10.(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11.(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2.(2009广东文科基础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8.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13.(2007重庆文综3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4.(2008天津文综37)(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 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 劝学诗》 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 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 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侧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 2 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 分)

  材料三 1904 年清政府学部颁行《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

  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4分)你怎样评价?( 2 分)

  材料四 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 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 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 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 世纪德国人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 分)结合材料和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 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 分)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 分)

  15.(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 识记洋务运动的四个“近代化”开端。

  02.C 理由同01题。

  03.D D项应为1905年清政府的政策,它不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

  04.C 识记临时政策的对内措施,也可从临时政策的性质推导。

  05.A ④项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的内容。

  06.B 准确识记科举制相关演变内容。

  07.C 从高考制度的公平、公开、公正特征可作出判断,其余三项表述不适合题干。

  08.D 从题中材料强调长幼秩序可得出结论。

  09.D 从阶级属性或思想主张看李鸿章与康有为“体”“用”主张的不同。

  10.C A开始于明清时期;B是指戊戌变法;D是新文化运动。

  11.A 注意1977年底恢复高考时,其余三项相关历史事件都未发生。

  12.B 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时间。

  13.答案要点:

  (1)(归纳孔子的教育主张,对比其前后变化)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变化: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从变法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结合课本与材料归纳特征)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选官途径。

  (3)(结合洋务运动的大环境分析背景,采用辩证方法评价)背景: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评价: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4)(从教育政策看特点,从阶级性看目的)特点: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目的: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

  (5)(言之成理可给分)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计算机文章页资讯推荐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