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从考生和各方面反映来看考试比较平稳,既注重选拔性,又注意考试的平稳和连续性。特别是申论考试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创新,值得深入探讨,下面对申论考试进行简要解读,概括为二大特色,三个变化,一个现实意义。
1、材料和命题的二大特色
1、命题的制作更加注重系统性。中国制造是近年来一直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很多讨论都是在就事论事,而此次考试的命题者把视角放到了一个大的系统中,把中国制造中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集中展现,从民族精神到美国主妇碰到的琐碎问题,将政治性和事务性相结合,既反映了宏观问题,又有微观问题。申论材料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类关系国家未来的话题,而且又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的矛盾,有正确的导向,可谓别具匠心。另外,从最后一题写一篇议论文的要求来看,与2008年江苏新考纲首次解释的“申”及“论”:“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提法十分吻合。
2、材料的排列更加注重应用性。申论主要考核应试者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练和加工能力,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和作答,关键是要一个整体的思路。从此次考试材料来看,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思路很清晰。材料先从各界人士看法入手点出现象;接着从正反面论述中国制造的现状提出问题;进而选择了中国和外国几个微观实例侧面展现了问题的深层次分析丰富了思路;最后以十七报告为核心给出了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战略和方法,特别是从民族精神的文化高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建设方向。
2、问题设计的三个变化
1、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结合全文阐述“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是中观的思维方法;而其它三个问题都要求结合一个具体的材料段落是典型的微观考察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考生的思维方法是否全面,清楚。
3、一个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