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模拟试题 >> 正文
08年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之休闲经济
来源:优易学  2011-12-7 19:14:1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注意事项

  一、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做大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二、清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为之作答的,不得分。

  三、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是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从“睡觉”到“度假”,从“吃喝玩乐”到“健身益智”……短短几年时间,原来非常陌生的“休闲产业”,如今已经成为撬动中国消费经济的巨大杠杆。

  不少专家认为,在未来20年时间里,中国将从简单意义上的“休息大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休闲大国”。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无疑是中国人能够从简单的“劳动—休息”中脱身而出的重要基础。1998-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5%。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促使不少人摆脱了“一间房子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休息方式。

  与此同时,休息时间的增多成为中国从休息大国迈向休闲大国的“时间杠杆”。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旅游社会学专家陈雄章认为,劳动力恢复体力的时间每天为8小时,每周应该至少有一天时间休息,由于这部分时间大多被安排处理家务、购物等环节上。因此,在这一时间中只能视为劳动力简单的“生理性恢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休息”。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低于44小时,每年休息时间超过80天,能够有1次以上的集中休息时间,才能认为已经具备了进入“休闲时代”的基本条件。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这几乎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1949-1994年,中国一直实行每周六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全年工作时数约为2448小时。直到1994年5月1日,才开始尝试每周5天半工作制,即隔周多休一天;1995年5月6日起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双休日正式走进人们生活。一年中多达110多天的休息日进一步刺激了有消费能力和欲望的中国人进行休闲消费。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占GDP的首位,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统计显示,在靠休闲消费驱动经济模式中,休闲产业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魏小安认为,和美国相比,中国现在的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潜力同样大”。

  2006年,中国旅游行业总收入达到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公认的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测算如下: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据此推算,仅去年一年以旅游为核心的休闲产业带来的相关行业增值效益,就超过38000亿元。

  “财富画像”仅仅是中国“休闲大国”浮出水面的一个表象。更为重要的评估体系在于:全社会因为休闲产生的创造力、流动性和拓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光金认为,闲暇时间的增多能够促使个人反思自身职业发展的趋向、人生价值的归宿、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些都成为全社会极其宝贵的持续发展“内在潜力”。

  陈雄章认为,从休闲方式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深层涵义:1995-2002年间,黄金周的旅游主要以“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为主旨,2003年以来,更多消费者强调的是“健身、益智”。

  2、从最初蜂拥出游,到休闲方式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黄金周期间人们休闲理念的转变,折射出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交通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今年“十一”,河北省承德市的诚信旅行社司机薛铁林,看着前来承德市旅游的人们步子放慢了,心态更平和了,感慨不已。在他印象中,最初的几个黄金周里,旅游一度成为黄金周的代名词,人们就像久居笼中的鸟儿一样,一旦放飞,蜂拥而出。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显示,1999年“十一”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到2000年“五一”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数上升到4600万人次,出现了“井喷”局面,数量巨大的游客使国内交通、景区、商店、宾馆措手不及,一些旅游者露宿街头,陕西华山还“人满为患”、险象环生。

  黄金周长假制度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度假的需要,但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在最初几个黄金周,人们出游存在盲目跟风和“赶场”思想,赶集式地从一个景点奔向另一个景点。

  “那时候流行一个笑话,即游客‘上车直睡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点赶紧排队拍照。’”薛铁林说。

  “这跟当时人们休闲方式的选择余地小,以及国内旅游服务、交通、住宿、餐饮等产业还不够发达、不够规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很多游客感觉累、花在路上的时间太长,没有真正达到旅游休闲、放松身心的目的”,王忠武说。

  “当旅游不是人看景,而是变成人看人、人挤人,以愉悦为目的的出游就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度假质量就不高了”,在青岛一家媒体工作的赵黎说。为此,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智地思考如何“享受黄金周”,真正过一个休闲的假期,这样的理念开始推动人们寻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方式。目前,虽然旅游还是中国人黄金周休闲的主要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扎堆旅游胜地,而是更多追求个性化的农家乐、自驾游等;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黄金周期间干脆选择了在家休息、读书充电或运动健身,使度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鲁仁说,人们的愿望能否实现,现实条件是否允许很关键。越来越多的游客实现了个性化旅游,得益于游客收入的提高和国内高速公路、铁路、民航及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选择自驾游、飞行游等更自由、快捷的旅游方式;同时,随着国家日益注重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益,以及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仅告别了双休日“加班加点”,而且实现了带薪休假。鲁仁说:“正是这些现实条件的进一步成熟,拓展了人们的旅游半径、休息时间、休闲方式,实现了人们日益提高休闲质量的愿望。”

  “国人福利的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王忠武最后说。

  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又是一个黄金周。当各地旅游景点人头攒动,人们充分享受假日快乐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打工者却仍奋战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且很少拿到三倍的加班工资;一些城市的低收入者仍在为柴米油盐而焦虑,这些困难群体难有快乐的黄金周。

  让社会困难群体分享黄金周快乐,是关注民生的要求。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如何让城乡相对困难群体也能分享到黄金周的快乐,让他们融入到社会的快乐氛围中,是各级政府应着力考虑的问题,应摆在各级部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让困难群体分享黄金周的快乐,不一定非得让他们外出旅游。现在政府还拿不出这个钱,但要有量力而行、切实可行的行动,让困难群体在节假日感受到社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根据劳动法规定,节日加班,都应该给付三倍薪酬。可记者调查,农民工加班加点,能拿到加班工资的却很少,依法拿薪在他们那里成了一种“奢望”。

  有关职能部门,应该行动起来,确保农民工权利从纸面落到实处。是否可“牺牲”黄金周的几个假日,深入农民工居住地,关心一下农民工是否在被迫加班、加班工资是否足额拿到——让农民工从这个方面感受到黄金周的快乐,不啻是一种有形的关爱。

  对那些低收入人群,节假日的公园、景点,可以多一些免费开放,文化部门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群众性的社区文化活动,把舞台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那些没经济能力外出旅游的人们,也能在节日的公园里感受祖国的变化,感受国庆节及黄金周的气氛和欢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减轻生活压力,为社会创造一份和谐。

  黄金周,有关部门的眼光不能只看到旅游人数飙升多少、收入增加多少,不该忽视黄金周“边缘”的特殊人群。要把目光更多地倾注于各类困难群体,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做到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文化部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消费。休闲消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以是否支出货币为标准,分为支出性消费和非支出性消费;以消费场所为标准,分家庭居室内和居室外休闲消费;以国界为标准,分国内休闲消费和跨国休闲消费;以消费档次为标准,可分为高中低等级别的休闲消费;以对身心健康是否有益为标准,分为健康型与有害型休闲消费;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保健型消费、美容型消费、餐饮型消费、娱乐型消费、消遣型消费、情感型消费、知识型和增智型消费、综合性消费。

  休闲产业作为一个名词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是近几年的事。现在的第三产业大部分就属于休闲产业。也就是说,所谓休闲产业指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业为骨干而形成的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分界还有待于人们的讨论或政府的划定,但从我国目前所称谓的“第三产业”中划出一块称其为休闲产业,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5、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人类生活形态。有资料说,原始人一生中的劳动时间占33%,而闲暇时间只有16%;农业社会以后,人的一生中的劳动时间占28%;闲暇时间占22.9%;到了工业社会,人的一生中的劳动时间约为10.4%,闲暇时间能占到38.6%。

  近现代大工业社会的崛起,使闲暇时间增多成为必然。按照2003年的数据,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工作的时间为1976个小时,德国人平均每年工作的时间为1535个小时,而荷兰人、挪威人的工作时间比德国人更短。德国人平均每年拥有的带薪休假时间为30天,法国人为35天,日本人为18天。

  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直实行每周工作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1994年5月1日,我国开始尝试实行5天半工作制,也就是隔周多休息一天,在每月的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第二周星期天为休息日,依次循环。从1995年5月开始,我国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10月又推出了“黄金周”休假制度,我国职工的法定休息日每年达到了114天。

  6、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后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传统。但真正把休闲放置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也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他认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查里斯·波瑞特比尔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被西方公认是休闲学研究的力作。

  在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他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主编的《休闲研究译丛》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了北美休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在休闲学研究的空白。另外,在休闲学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出版了陈鲁直的《民闲论》、马惠娣的《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等著作。

  7、“休闲”一词在希腊语中为schole,而在拉丁文中则是scola,两者都和英文school(学校)一字同源。在古代西方历史上,school一词原本不是指学校,而是指人们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场所,在古希腊,教育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19世纪工人们在一天工作以后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到二十世纪,休闲才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

  中国人在休闲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解方式。先哲们对“休闲”二字阐释为:“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是指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吃喝玩乐为核心的古代休闲娱乐文化方式。古代官员称休假为“休沐”,《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也就是“五天一休”,到了唐代,官员改为10天一次休息沐浴。宋代节假日较多,一年可达到76天。

  8

  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张景勇)又到黄金周,正“忙”着休闲的人们或许还不十分清楚,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

  与之相呼应的是,为期半年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正在我国杭州举行,世界休闲组织的一位官员坦言,博览会的主题为“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其潜台词正是“休闲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什么是休闲?“闲”是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就是对“闲”的消费方式。“休” 和 “闲”加在一起,反映出一种社会文明和进步。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网上输入关键词“休闲”,会立刻跳出2790万条相关网页,休闲已成为社会流行语。

  休闲也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近日指出,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人们将劳动所得用于文明、健康、积极的休闲,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休闲小康指数’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既注重客观的数据分析,又把人们的主观满意度放在重要位置。”《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说。“休闲小康指数”是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发布的,他们根据民意调查、加权统计、专家分析,并参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休闲小康指数”为63.5。这一民间版本的“休闲小康指数”以后每年将发布一次。

  舒富民介绍,搞这个指数基于三点考虑:休闲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而休闲所带来的交流、思考正符合此要求;休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休闲状态的存在;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如果没有休闲,人民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发展将毫无意义。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

  有钱、有闲是休闲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在日本电话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2003年中国已步入这个阶段。与此同时,从实行‘5天工作制’,到推出‘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现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已达到110多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

  然而“休闲小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人的休闲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中国人休闲生活还存在五大问题:其一,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其二,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其三,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其四,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人群仍过大;其五,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三分之一的消费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占GDP的首位,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中国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潜力同样大。

  中国的休闲虽然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已开始“成长”。魏小安高度评价今年的休闲新变化,他说,在一定意义上,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休闲元年”。

  9

  假日经济≠休闲经济

  背景:我国的假日经济已具相当规模,而休闲经济还是个新事物。现在很多人把旅游、度假等同于休闲,这是一个误区。

  王琪延(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字盘点,假日经济确实称得上是蓬勃兴起的增长点。黄金周累计旅游收入达5000多亿元,吃、行、住、玩、购都表现出巨大消费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日经济就是休闲经济,它只是休闲经济中的一部分,我们要逐步强化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观。

  魏小安(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旅游、度假是休闲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全部。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一类叫做消极休闲。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到外边看电影、吃顿饭,甚至包括女人逛街。这些都是休闲方式。消极休闲,即睡懒觉、喝大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休闲方式,甚至是多数人目前的休闲方式。

  马惠娣(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以及由此连带产生的产业群。休闲和消费关系密切。以休闲大国西班牙为例,休闲产业是国家四大产业之一,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

  “休闲不是工作的对立面,也不是工作的延伸”

  背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是没有地位的,一提起休闲,就是游手好闲等反面联想,这形成了一种主流价值观。

  魏小安:必须认识到,休闲不是工作的对立面,也不是工作的延伸,否则就会妨碍休闲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休闲的看法主要是因为我们原来活得太艰难了,求温饱的时期谈不上休闲。现在中国正步入小康社会,我们已经从短缺式经济转向过剩式经济,要扩大内需,休闲需求就大规模地产生了。

  马惠娣: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从诗经、易经、孔子、庄子文中,可以看出我们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倡导积极的休闲方式:回归人文关怀

  背景:人们普遍认为听古典音乐、吟诗作画是高雅的,而打麻将是庸俗的。那么,休闲的观念和方式有无高下之别?

  马惠娣: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时间的利用的确有高低之分。高级的休闲在我看来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比如说我不喜欢听音乐,喜欢喝香槟酒,那么对我来说喝香槟酒就是最好的休闲。

  魏小安:这里要了解一下传统的休闲文化,它包括贵族式的休闲,主要体现在宫廷;也包括市井的休闲文化,如斗蛐蛐、听评书等,这是老百姓的文化。新兴休闲产业的培育必须以文化作为灵魂,文化是休闲的灵魂。

  王琪延:以往“集中消费、全民旅游、商家主导”,是假日经济的“淘金定律”。而今,在长假经济中,“民生休闲”的主题正在取而代之。中国的黄金周正从旅游经济形态走向休闲经济形态,人们对度假的选择更加多元,参加文化节、音乐会、体育健身等活动成为市民度假消费的新宠。

  我们为什么要学会休闲

  背景:休闲还用学吗?谁不会休息、不会玩儿呢?其实不然。

  马惠娣: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罗素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曾举例说:“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

  西方思想家认为,开发休闲实际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这种资本的投资越早越好,回报率越高。在西方,休闲教育在一百年前就被视为人生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生教育。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内容,请你概括中国人休闲方式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请你谈谈休闲经济的含义,字数500左右(30)

  三、以“休闲是工作,也是益智”为题,请你写一篇的议论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1000-1200字。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