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一 注重考素质、考能力
变化二 加大科学素质考查力度
2008年《大纲》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加大了对公务员必备科学素质的考查力度。中组部、人事部等共同制定的《2006年~2010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和题库中,进一步丰富与提高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要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对科学素质的测查”。在2008年《大纲》所举的例题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类比推理、逻辑判断三个部分有4道例题取材于科技常识,从解题过程来看,都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运用。这说明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加大了对考生科学素质的测查力度,是今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命题的方向,建议考生在备考中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注重科学素质的积累。
变化三 既考“理解”又考“表达”
2007年《大纲》指出,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查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2008年《大纲》则为“主要测查应试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显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正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必然要求。从《大纲》中该部分所举例题来看,测查目标直指表达,改变了以往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重理解、轻表达的倾向。从命题形式上,除了《大纲》例题所采用的考查方式外,挑选病句、歧义句辨别等题型也是考查应试者表达言语表达能力的较好题型。选词填空从含量到具体题目选项设置都发生了变化,除了考查词义与语境的匹配性外,又增加了两个词语之间的相关性考查,形成了复合难度。
变化四 从重计算到重技能
数量关系部分的题型题量基本没有变化,但2008年《大纲》对数量关系部分的测查目标明确为把握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的技能。2007年“重点测查报考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和判断推理的能力”,2008年变为了“主要测查应试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技能”,而且把这种技能具体到了数字和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强化关系分析与解决而弱化高难度运算的命题取向,要求应试者不单要重视运算,而且要把对关系的理解、分析作为运算的前提。
变化五 类比推理难度增大
从2008年《大纲》中例题来看,类比推理部分除了注重考查科技常识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应试者判断题目所给的要素之间及其分组后组内要素间、组间的联系,较好地贯彻了2008年《大纲》中判断推理部分“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的思想,难度明显增加。
变化六 逻辑判断强调实际运用
作为定义判断重点、难点的主阵地,逻辑判断的变化通过例题反映出来。该类题型有三个特点:一是给出一个方向,即主要测查应试者的科学素质,如果对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不了解,作答过程会用时较长;二是较好地体现了新《大纲》对判断推理部分的要求,即测查的内容“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能力要求比以往更具体;三是注重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七 资料分析突出综合理解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