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城市社会发展,对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及其时间顺序安排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为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时空秩序,以满足市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建筑、地理、历史、环境、美学、艺术等方面内容。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城市规划是一门动态的发展中的学科。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
1.中国占代城市规划的概况
中国古代,关于城镇修建、房屋建造的论述多是以阴阳、五行、勘舆学的方式出现,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经史书中。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石朝后市;市朝一夫。”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建设形制,如“都”、“王城”和‘‘诸侯城”等都规定城市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等级差别;同时还有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的形制,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隋唐时代,由宇刘挑C建的长安城,元代刘秉忠搬0的元大都等城市,其布局严整、分区明确,以宫城为中轴线,道路、街坊、市肆的位置以中轴线对称布置。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历代城市规划建设,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法礼制的哲学思想(图5—1)。
战国时代的城市布局,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记载了居民点选址的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于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准绳”。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天糸、区域经gF和交通币局的角度,肘搬市的发展和城巾的管理制度进行了阐述。秦统一中国后,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概况
西方古代,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在城市建设中有希波丹姆模式,提出了方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中心等建设原则。此模式,在米列都城得到完整体现。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的市民民主文化。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最完整的古 典建筑典籍,内有城市规划的论述。
欧洲中世纪城市多为自发成长。1889年,维也纳建筑师卡美洛西特出版的《按照艺 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一书,对欧洲中世纪城市进行描述,这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它力争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解决大城市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二)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急剧膨胀,城市矛盾日益尖锐。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直接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为解决这些矛盾,在欧美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与“田园城市”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的改革方案。其中有:
(1)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
(2)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
(3)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
(4)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他们的学说,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并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2.卫星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初,霍华德的追随者思维、美国规划师惠依顿等提出了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 星城市,是疏散人口,控制城市规模的理论。先后在欧洲一些国家建造了第一代卫星镇,这是居住性的卧城;第二代是半独立性的卫星城,除居住外,还有一些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居民可就地工作;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代卫星城多为独立式的,其规模由5-8万人,扩大到25—40万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就地解决。
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宣言
1922年柯布西耶写了《明日的城市》一书,提出了巴黎改造方案。主张减少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增加人口密度。建筑向高层发展,增加道路宽度及两旁的空地、绿地,大胆改变大城市的传统形式的结构布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1977年12月,一批著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的实践做了评价,认为《雅典宪章》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但认为其规划追求功能分区的办法,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宣言》,其中还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