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辅导:从意识形态到建筑形态的前苏联建筑设计
来源:优易学  2011-1-28 12:56:50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三、建筑形态的反映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它必然还要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自然就成为意识形态具象表现的很好载体。我们从前苏联意识形态变化的三个阶段之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建筑形态设计进行分析,以求得出当意识形态作用于建筑创作之时建筑形态有何具体的反映。意识形态往往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文本建构,其二是文本省略。优势阶级在其意识传播的过程中就会通过对需要传播的观念进行取舍,所以通过建筑形态而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实质上是阶级关系或权力关系的再现。以下三个建筑实例很好的表现了这一实质。
      1919年初,塔特林接受委托设计一座纪念十月革命的纪念碑,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这项设计,当时第三国际刚刚宣告成立,他便将设计命名为“第三国际纪念碑”。按照塔特林的设计,这座400米高的纪念“塔”将是一个用钢铁制造的两股相互交错的格架式螺旋体的空间结构组成的形体,在螺旋钢架的内部悬挂着三个玻璃几何体。塔特林以巨大的尺度来表现革命精神的崇高志向,以倾斜式的大胆构图来表现巨大的动感,使得整座纪念碑仿佛具有了冲破地心引力的宏伟气势。其中材料的运用也被赋予了某种内涵,如钢铁象征着无产阶级坚强的意志,玻璃则象征着无产阶级明净的意识。塔特林将各种知识素材,如点、线、面和物质素材,如钢铁,玻璃等视为同等主题的要素,正如塔特林所说的:“通过这些重要的基本材料的结合,表达了一种紧凑而壮丽的简单性,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关系,因为这两种材料都生于火,形成了现代艺术的要素。” 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的创作证明了在意识形态建构的初期可能会产生对建筑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 
       意识形态的省略往往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从1931年到1958年苏维埃宫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苏联各个建筑流派在现实主义时期的博弈过程,而苏维埃宫本身形态的变化过程也直接体现了意识形态建构和省略之间的特有关系。在设计竞赛的初期斯大林就指出苏维埃宫应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它要能够配得上无产阶级的革命时代,配得上共产主义事业的宏大规模,这可以说从根本上决定了苏维埃宫的命运。而对于整个竞赛过程中所有方案的形态特征,竞赛评委会也已经在历史折衷主义的束缚下放不开手脚了,所以对于比较务实的构成主义和功能主义作品就没有受到青睐,而像约凡、若尔托夫斯基和汉米尔顿三人所采用的新古典主义手法得到了肯定。这就反映了在为当前意识形态的建构而努力之时,优势阶级往往会选择更为保守的做法。所以,建设委员会决定以约凡的方案为苏维埃宫的最后方案,整个形态为一个层层叠置起来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外部包着一层一层的古典壁柱,使得整个建筑的高达415米,而如此巨大的纪念碑基座的做法,为建筑的造型设计、功能组织和结构保障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到了卫国战争时期,工程被迫停止,最终把它的基础改造成了一个大型的室外游泳场。可见在狂热的民族意识的驱使之下,建筑的形态已经超出了一般理性的状态,它被赋予了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的使命,最终只能被证明它根本就不是建筑,而只是对一种幻想的嘲讽。 
      意识形态的对峙表现了不同阶级的整体社会观念的差异,这正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进行意识形态建构时所刻意追求的,但这并不意味意识形态对建筑的影响就可以超出一般性的规律,所以战后苏联的建筑创作也开始回归理性,开始关怀人本身。而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堂的建设标志着苏联新一代大型公共建筑新风格的形成。它的整体形态采用较为纯净的立方体,从地面直达檐口的竖向隔肋,沿水平方向对整个建筑的玻璃立面进行了分割,这明显反映出建筑开始摆脱“民族形式”的过度装饰,走向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它室内的处理更具人性化,宽敞的门庭及上面的平台都有连续的玻璃窗,可将远处的风景尽收眼底。从这一点我们看出建筑创作对于满足人本身需求的重新认识。如果意识形态使建筑远远偏离它本身应该具有的意义就意味着这种意识形态的强制性,而建筑形态对建筑本身意义的理性化处理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观念也开始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  语
      如果说对于前苏联(1917~1991)这段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关联性的分析有什么现实的意义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意识形态本身并不具有褒贬之分,因为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哪种意识形态更能促进建筑的发展,而就建筑形态本身所具有的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来说,不能以一种强制性的意识形态来控制建筑形态的发展。
      2. 意识形态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观念,如果它变成某个集团或者某个人的意志的话,建筑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走向异化。
      3.建筑形态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成为建筑形态多样化的积极因素,因为建筑形态本身就受到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完全可以成为积极的文化因素。
      更具体地说,中国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急速变化,通过建筑形态的表现有些方面应该值得注意。通过新技术手段我们似乎掩饰了建筑形态走向异化的一般性外表,我认为不仅仅前苏联的那些尺度异常、体量巨大的建筑形态才是异化的一种,它们本身的异化是基于对于视觉冲击力的过度追求和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失衡导致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在经济实力增强了的社会背景之下应该警惕的。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