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二)
来源:优易学  2011-8-26 10:21:4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更多信息>>青年人网注册建筑师更多信息>>青年人网注册建筑师

 2.3苏南城镇空间结构态势
  2.3.1非农人口不完全聚集,分散城市化明显
  苏锡常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市镇经济发达、市镇稠密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在改革开放前,城镇发展经过了较长的停滞时期;在改革开放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75年开始每10年以1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区域内的市镇人口达到3263.70万人。“苏南模式”的核心是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近镇”,虽然后来演变为“近厂又近镇”,但其城镇化的特色明显。
  2.3.2城镇行政职能强化和多元化

  城镇规模的大小与行政级别相对应,城镇的影响范围与行政等级之间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城镇等级越高,基础设施规模越大。从而形成了地级市—县城—县属镇—公社集镇—自然集镇—村落的分化,行政登记体系与城镇规模登记体系之间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形成了明显的城镇规模行政级别法则。城镇的城乡中介作用削弱,城乡二元结构强化。但一些时段苏南城镇化进程受阻,城镇人口增长缓慢,部分时段甚至绝对下降,城镇人口的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停滞,城市数量大大下降。
  20时机世纪80年代后,实行以市场力量来配置资源,城镇固有的商品流通集散地的智能渐渐恢复,城镇各行各业得到长足的进步,但行政力量仍然强大,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即有深厚的政府背景。80年代以后,先后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撤县改市、撤县设区、撤乡改镇及乡镇合并等一系列措施,城市与城镇的数量大大增加,但城镇仍是各级政府的驻地,城镇规模与行政等级的关系仍然存在。但同时城镇的公商业及第三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部分非行政中心城镇的知名度与影响范围接近甚至超过了行政中心所在地城镇,如吴江的盛泽镇、吴县的木渎镇等,城镇规模的大小不再严格遵循“行政级别法则” [10]。
  城镇职能的多元化,尤其是乡镇工业与市场体系的发展,对苏锡常地区新型空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是经济职能的强化,提高了城镇的经济实力,对周围乡村地区的吸引力城镇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提高;其次是城镇更能有效地发挥城乡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再次是城镇规模扩大与经济实力的增强,部分城镇的人口与经济实力接近或已经超过了城市设置的标准,接近一些县级市市区的实力,与城市之间渐渐的形成平等竞争的关系,并会改变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
  2.3.3城镇发展与空间结构
  苏锡常地处平原,开发历史悠久,城乡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密集而均匀。苏锡常地区城市的设置几经变迁,1949年前,以“切块设市”的方式设立了苏州、无锡与常州三市。1950年又将常熟县的城区设立常熟市,1958年撤消常熟市。直到1982年一直维持3个城市的格局。从1983年开始推行整县改市的设市模式,城市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所辖12个县全部实行改为县级市,区内城市达到15个平均每1200平方公里1个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0平方公里1个城市的密度。各个城市的距离多在60公里以内,除苏州至吴县、无锡至锡山、常州至武进外。西部区域的城市密度相对较小,城市距离较远。苏锡常地区为了解决中兴城市和与之接壤的县极市的矛盾,先后将吴县市、锡山市撤消设立市辖区,城市数量降到12座。虽然城市减少,但苏锡常三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大大扩展,市区面积分别为1650、1631、1864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沿主要交通干道分布的特征,其中沪宁交通轴最多(昆山、苏州(含吴县)、无锡(含昆山)、常州(含武进)),次为江南运河沿线(吴江、吴县、苏州、无锡、常州),再次是沿江公路(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锡澄—锡宜运河(江阴、无锡、宜兴与溧阳)和丹金溧漕河(溧阳、金坛)等。
  从总体上看,苏锡常城市与建制镇的数量多,密度高,是全国城市与城镇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并且在地域上既具有均衡分布也具有集聚性的特点,整县改市与整乡设镇导致了苏锡常城市广域上城市与城镇的相对均衡;但受交通条件的影响,也明显地向交通轴线聚集,形成了沿沪宁铁路、江南运河沿岸、沿江公路、长江沿岸、锡澄—锡宜公路等城镇密集带构成了网络化的结构。
  2.4苏锡常城镇空间关系演变的因素分析
  2.4.1自然地理基础
  苏锡常地区地处太湖平原,北靠长江,南濒太湖,东临上海,西接茅山。境内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其中北部沿江地区属古海岸岗地,沿太湖及西部地区属低山丘陵,中部地区为河湖水网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水稻、蚕桑、棉麻等多种作物的生长。
  由于滨江临湖,河湖交错,湖荡众多,大小河道数以万计,仅苏州市就有2万条;加上几千年来,当地居民为了防洪排涝、灌溉以及舟揖之利,兴建了以江南运河、太浦河、十一、锡澄运河、锡宜嘈河与丹金漂潜河为代表的许多人工运河。河道密如蛛网,通江达海,联贯城乡,为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基础。这些自然地理作为今天的空间结构的基础。
  2.4.2历史文化的演变
  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每个地区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社会意识与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与道德操守、历史传统与风俗沿革,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一座城市发展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例如,上海从苏州的外港到近代中国最大城市的演化过程,就是直接受益于其文化的发展。“基于吴越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上海文化为未来的”长江三角洲国际大都市圈“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基础……合理的个人主义与文化上的宽容态度、务实精神与意识形态中立、积极学习新事物的开放心态、社会生活的非政治化,……正是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一座近代城市的灵魂所在”。
  覆盖了以苏锡常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吴文化,根植于多元文化嫁接的基础上,先后吸收融汇了古代的楚宋化、齐鲁方化、北方中原文化以及近代国外的西方文化,经历了稻作文明、农商文明与近代城市文明及现代城市文明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四次区域经济发展的辉煌:古代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明清时期繁荣的市镇经济与农工(手工业)商复合型经济、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与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经济。吴文化开放宽容的特质、善于交流的性格、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态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重商崇学的传统,客观向上有助于人们的创新制度的形成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也刺激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经济资源不断向商业及与此有关的新兴产业倾斜,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业动力,使苏锡常地区经历了由农业—农业手工业一农业手工业商业一农业近代工业商业一现代工业等发展过程。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区域文化给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非正式的制度环境,尤其是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直接影响到区域的诚信与协作意识、创业精神与竞争心态、创新意识与宽容心理,从而影响区域的价值取向、交往操守、创业精神与创新氛围。而且相关研究也表明,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吴文化所具有的诸如宽容、诚信、实用、开放、创新等内涵,有助于未来苏锡常地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整合,有助于乡村居民与外来居民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环境,保证都城镇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2.4.3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苏锡常地区农村经济比较发达,专业化市镇众多,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与城镇网络。近代以来,无锡、苏州、常州、常熟、江阴等地又率先发展的近代工业,构成以无锡为中心城市的近代工业的密集地带与城市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倾斜的发展政策下,苏锡常地区兴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与产业部门;20世纪7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开发区建设、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成长。目前,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最高、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己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
  2.4.4交通运输网络决定了城镇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结构。
  清中以前,江南地区城乡社会经济联系主要依赖内河航运,以大运河为骨干的内河水运网一方面将本地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内地或海外,另一方面又将外地产品分散到大城乡。这时,作为苏州门户的浏家港,多为沙船聚泊之所,有“万国码头”之称,每年数以万计的船队经此驶往苏州。便捷的水运交通将苏州与周边地区的大小市镇联为一体,构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与市场网络。清中叶以后,一是浏家港逐渐淤塞,沙船多泊上海;二是京杭大运河年久失修,南北嘈运中断,嘈粮改走海运;加之上海的开埠,大宗货物的集散地由苏州迁至上海,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与市场体系应运而起。
  可见,内河水运网络决定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的兴起与分布格局,影响到城镇的生长与发育,对区域内规模结构与市场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3、苏南空间结构的走向与整合
  苏南空间优化组合的方向是将各地方的分散、独立发展趋势引向重点地区集中, 实现协调整合, 在空间上形成沿沪宁线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区、沿沪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沿沪宁线地区、沿沪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是未来苏南城镇高度发达的地区, 而环太湖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是支撑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
  有关的资料表明, 目前苏南80 %左右的交通量是属于通过性的, 而上海是强大的吸引中心, 各个城市与上海的单一联系的区域极化发展模式也可能继续强化;从长三角的发展态势来看, 上海对苏南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空间重组, 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东西向仍然是今后苏南内部经济联系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主方向, 而南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弱, 经济联系强度较小。因此, 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东西、加强南北”, 进一步完善城区为核心的东西走廊, 包括轨道交通、区域供水、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大型公建设施共建共享等, 加强与经济社会联系, 培育一批新兴增长点, 扩大苏南对南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苏南涉及苏锡常三个设区市, 更容易从省域层面上通过财政调控、行业政策等进行协调, 也易于推动都市圈空间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如苏锡常区域供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可以预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态势下, 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之间协作的需求将不断强化, 选择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 统一开展以大都市为核心的跨省、市的空间规划将不断深入。
  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苏南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走上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通过开发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圈规划等战略措施,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如今,苏南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而且,苏南目前相当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程度、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城市企业差。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上海与南京、苏北地区至浙北地区的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也正是这种空间位置,使苏锡常面临着来自上海、南京、杭州以及苏北地区的作用,构成了苏南发展与演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对苏南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4、苏锡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个人自身得到充分发展,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以人为本己成为区域、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价值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坚持人性化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最终归宿,因此,无论是制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还是进行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都要着力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建立优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配置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需求。
  4.2坚持动态协调的原则
  坚持走动态协调是指在获取静态比较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获取。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形成的动态比较利益和开放环境下的区与区之间的动态比较利益。动态协调发展是一种具有时间变量的协调发展。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普遍存在,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有条件地支持和扶持重点领域与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因此,苏锡常不仅要根据已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来制定发展战略,还要分析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突出特点和关键因素,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在投入产出效果和投资经营环境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确定重点地区和优先产业,并给予适当倾斜。但是这种倾斜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不能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4.3坚持区域整合的原则
  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进一步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社会服务体系等)、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开拓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建设,促进地区间、城镇间、城乡间的人才、资金、物质、能量、技术、信息的流通,从而建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合作紧密、经济融合程度高的经济区域。
  4.4坚持科教兴区原则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的联系,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效率,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创新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责任编辑:伊Ⅴ依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