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辅导:面向贫困群体的城市规划
来源:优易学  2011-12-26 16:23:3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从基尼系数所想到的
  基尼系数是反映社会经济收入差距的一项指标。如果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经济收入差距大于0.4,社会将形成不公平性,社会不稳定因素将会产生。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其社会经济的稳定承载着全国的稳定。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在北京贫困群体中,大量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并且每年以2.5万人的速度增加,北京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于0.3。
  当前,面临空间结构寻求调整的北京,社会、政治稳定是首都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能忽视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状态,我们不能忽视贫困群体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关注面向贫困群体的规划,在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需要我们对贫困群体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爱。
  贫困群体形成的历史过程
  贫困群体是指其家庭收入难以维持温饱生活的人群。
  从历史形成上看,清朝政府为了排斥异族,将生活在北京内城的汉族居民逐到外城,形成北京城南部的贫民区和商业区。
  建国后的20世纪50~60年代,在城市南部建设了大中型企业,形成许多工业区、宿舍区,并成为工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生活条件没有进一步改善,这些地区逐渐沦为人口稠密、房屋破旧、环境较差的区域。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重新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区实施“退二进三”城市发展战略,大量污染扰民企业搬出城区,当城市获得发展的机遇与环境改造的同时,大量下岗职工变成了失业的贫困人群。例如,仅2000年,北京就新增下岗职工30万人。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北京城市建成区的扩大,也蚕食了大量的土地,农转非人口的增加使得丧失土地的农民,成为新生的城市贫民。除此之外,大量的外来人口积聚在北京的城乡边缘及城中村,由于素质低,收入不高,这些人也沦为城市的贫困人群。
  从城市居民的收入来看,北京的贫困群体占城市常住人口的20%。
  从城市贫困空间分布来看,宣武区、崇文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正成为北京城贫困人群的栖息地。
  与城市规划有关的贫困成因
  贫困群体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居住、生活成本大于他们所能承受的经济支付能力。
  在城市规划领域,贫困所涉及的是城市能否提供给他们住得起的房屋?城市能否提供给他们大量的就业岗位所必备的设施?城市能否提供给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市场?如果不能提供,那么城市中的这些贫困人口将面临生存危机。
  提供低收入住房的问题
  北京城市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状态。以2002~2003年为例,每年住宅竣工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67平方米。如此高的住宅建设速度,如此多的住宅建设量,北京贫困人群早已过上“幸福生活”了吧!
  然而,再看看政府为低收入阶层建的经济适用住房。以2002~2003年为例,每年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仅200万~300多万平方米,只能够满足2万多户低收入家庭居住。如果政府按2万户/年速度为低收入家庭建设住宅,近10年来仅提供了约20万套户的经济适用住房。可北京有1423万常住人口,按贫困人群占北京总人口的20%推算,大约有75万户居民需要政府提供经济适用住房,但经济适用住房还不到商品房竣工面积的1/10,为了获得一处便宜住房,必然出现“千人排队”的等号景象。现实的情形是:大多数的贫困人群仍住在拥挤破旧的住房中,便宜住房成了他们改善生活中的最大渴望。许多贫困的外来流动人口更成了被“遗忘角落”,他们大多在城市边缘,住最为脏乱的房屋,过高的居住成本成了他们最大的生活负担,首都北京冰冷的寒冬成就了他们对城市的最初印象!
  提供就业的空间问题
  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就业岗位的缺失已经造成了最大的社会贫困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北京旧城危房改造,使得一大批居民的住房问题得以改善,然而居民就业生活问题也“浮出水面”。例如搬迁的居民到了郊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及就业环境也跟着丧失,胡同内的小规模商业氛围变成了地产商名下的商场、饭店,适合贫困人群就业的商业环境已经成为历史。
  而工业区的调整改造,本来遵循的是“退二进三”的改造思路,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是,大量的高档商品住宅楼拔地而起,职工下岗了,但没有了再就业的商业空间。因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需要大量资金,不得不听从开发商的意见,而开发商关心的是住宅好卖、收益高,商业产业回收资金慢。选择的结果是“退二没有进三”,下岗职工成为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贫困人群。
  在城市近郊区,为了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从1993年开始实施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北京城乡结合部也成了“炙手可热”的区域。但随着丧失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城市中的闲散人员不断增加。据统计,未来4~5年以后将有12万农民失去土地,这些过去的“郊区田园的牧歌者”,将成为“都市街道的放牛娃”。虽然政府部门要求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就业安置并提供产业空间,然而随高档产业化的扩大发展,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了,与此同时,还有人借“城市环境整治”为名,将失地农民“一脚踢”,城市中适合贫困人群生存的这些土壤正在越来越少!
  由于我国城市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大量的外地人口正在流向首都,流向北京,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了低收入阶层的大量增加。据调查,近10年来贫困群体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太多提高,因为北京正在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与服务业,这些没技术、低素质的流动人口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高起点的就业岗位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门槛”。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