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来源:优易学  2010-2-3 9:56:10   【优易学: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23.答案要点:

  (1)(思考1928年苏联的农业政策及原因)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农、轻、重结构及影响角度思考)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在中国“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思考)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从体制与经济结构方面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答案要点:

  (总结数字现象,透过现象思考体制原因)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体制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5.答案要点:

  (1)(从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角度看特点;从生产资料占有、商品经济、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变化原因)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8分)。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6分)。

  (2)(从表中数据看大趋势是下降趋势,但中间略有上升是因为国际形势变化、国家建设需要和国家政策调整导致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2分)。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8分)。

  (3)(从改革结果、经济转型和国家政策转变等角度归纳认识,言之成理即可)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8分)

  五.新题预测

  01.公元前594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5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D

  A.500亩 B.200亩 C.300亩 D.700亩

  0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C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03.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C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04.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②实物租和劳役租相结合

  ③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状况下的赋税方式 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05.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观点不一致的是 C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 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 A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创办乡镇企业 ③村民自治制度 ④农民进城务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B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08.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D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A.铁器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秦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秦向封建国家迈进

  09.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C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居然“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A.人身依附的削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工匠服役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的丰收

  C.一条鞭法的推行和封建地租的降低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场的开放

  11.据《清朝通典》记载:“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禄田,令与民田—例起科(征税)。其废藩田产号为更名地者,皆给于民,而薄其征敛。”清朝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 B

  A.否定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成果 B.承认耕种明朝藩王土地的农民拥有所有权

  C.加重对耕种明朝藩王土地农民的剥削 D.优待归降清朝的明朝残存藩王

  12.文物是历史文字记载的重要补充。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 C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民报 苏维埃政府分田证明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因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而最终失利

  C.以反封建统治为革命的斗争目标之一 D.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革命的重要内容

  13.下表为我国l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60163.51.851.55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14.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归纳起来有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给农民经营权——给农民补贴。这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

  ①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②改革和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依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

  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考察期间发表谈话指出: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历史事实证明,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农业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近代史上,下列哪些国家通过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了社会经济总体发展 B

  A.英国、日本 B.英国、美国 C.德国、俄国 D.美国、法国

  16.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

  A.实行粮食税 B.废除农奴制

  C.兴办集体农庄 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

  17.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C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1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C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19.在2008年初的抗击冰雪救灾斗争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模范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做出了生动的诠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6分)

  (2)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4分)?给法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3)党和政府始终心系民生。列举在1957—1976年,党和政府围绕民生问题做出的举措。(8分)

  答案要点:

  (1)政策:推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6分)

  (2)措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4分)影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造成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阻滞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2分)

  (3)举措:1957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1960年冬,党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1年初,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粉碎“四人帮”,结束动乱。(答出四点即可,8分)

  20.(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 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

  答案要点:

  (1)现象: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1分)原因:由于摊丁人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分)

  (2)问题: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2分)

  (3)现象: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1分)根本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1分)

  (4)三者关系: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分)

  (5)状况:每年人口净增数量很大,年均约1500万人。(1分)政策:政府实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1分)

  (6)意义: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分)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计算机文章页资讯推荐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