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教育硕士 >> 试题中心 >> 正文
试题: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练习第一章
来源:优易学 2010-1-13 16:10:0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一、填空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此而来。

15.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是(《学记》),它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观点。

16.苏格拉底主张(产婆术)。柏拉图认为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其代表作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最早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其代表作是(《政治学》)。

17.(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每一个人”。

18.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作品是(《爱弥儿》)。

19.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0.洛克提出(白板说)。他主张(绅士)教育。

2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他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2.《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作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观点,主张“做中学”。

23.凯洛夫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重视智育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于(1993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1998年)。

二、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教育民主化: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洛克的白板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随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自然相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的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

教育双轨制: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重点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个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而开设的公立学校,重点是职业技术学校,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故称为双轨制。

三、简答题

1.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有哪些新变化?
答:①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②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③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④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2.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答: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3.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答:
①阶级性。
②道统性。
③专制性。
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⑤刻板性。

5.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或变化)。
答: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教育的世俗化。
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①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
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④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⑤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⑥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⑦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
⑧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⑨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⑩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资讯快报
考试辅导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