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教育硕士 >> 教育学 >> 正文
2009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第六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来源:优易学 2011-9-30 14:57:2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 课程的一般概念
  关于"课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就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而言,将课程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比较被人们接受的一种对课程的定义。
  从学科课程论的角度而言,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本章,我们研究的学科课程论意义上的是广义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
  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二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总体来看,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的发展。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等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需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例如,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教育只是个别人的特权的古代,学校较为重视语言、政治、伦理和宗教等学科。至近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学科逐渐在学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及至现代,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如何使人类的实践成果被年轻一代所掌握,正是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纳入学校课程:粤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的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课程发展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尤突出。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是直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课程除要符合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之外,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工及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都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当然,符合学生的水平,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也不能大大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 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在近代教育史上,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二者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
  (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3)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形式教育论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由此,二者在课程上总是形成不同的主张和倾向: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实质教育论正相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二者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资讯快报
考试辅导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