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 历年真题 >> 正文
吉林2007年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试题(甲级)及答案
来源:优易学  2009-5-23 14:16:5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文章页内部300*250广告位

根据下文,回答37—40 题: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

  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等,其中像“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像“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 年前的某一天”“10 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37.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摸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38.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39.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模糊精确精确 B.精确精确模糊模糊

  C.模糊精确模糊精确 D.精确模糊精确模糊

  40.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 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 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 月12 日到6 月10 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 度零分、东经171 度33 分为中心,半径70 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

  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41.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对冬眠动物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是:

  A.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B.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与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42. 一篇议论文有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还必须有确切而充分的材料来证明。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材料就是论据。论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有代表性的例,可靠的实和确凿的统计数字来充当,叫实论据。另一类是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谚语等,叫道理论据。一篇文章,运用实论据来证明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我们称它为“摆实”。运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观点则称为“讲道理”。以上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是:

  A. 议论文既要有论点,也要有证明论点的论据

  B. 议论文要有充分的证明材料

  C.议论文中两类不同的论据

  D.议论文中“摆实”和“讲道理”都必不可少

  43.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的是:

  A.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B.作者认为音乐能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D.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44.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豚,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告诉我们:

  A.发愤读书时不择时选地。

  B.发愤读书时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C.发愤读书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D.家塾、旷野之地、热闹之地均是读书的好地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虫虫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公务员课程列表页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公务员文章底部580*64广告
文章页330尺寸谷歌广告位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