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指导 >> 正文
申论考试应试指导第六章常用申论文体(6)
来源:优易学  2005-10-17 22:43:3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二、述评

 

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新闻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其基本特点是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


述评介乎新闻与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一)述评的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主

述评集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贵在客观,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不但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还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探讨。新闻评论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都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和重要问题发表议论,但新闻评论一般不对新闻事实作详细的介绍。它有时配合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时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论据,引发议论。

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具体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当然,这种比较只是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述评这种评论体裁的特点,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这种体裁,不能把它划定为一个一成不变的框框。这些体裁都是为了恰当地表达一定的内容,它们之间不可能也不应当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

评述结合并不意味着评和述在篇幅或比重上相等,它主要表现在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具备两者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以评为主的。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这就是说,述评的目的在于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因此,就一篇评论来说,评多于述,或述多于评都是常见的现象,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已经包含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1993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记者述评《警惕:重复建设再升温》,是一篇评和述结合得比较好的述评。文章探讨的是经济建设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也在不断升温,如不因势利导,势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为了说明重复建设再度升温的严重性,作者介绍了以下的情况:

重复建设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现有和即将形成的生产能力,已明显超过目前和今后几年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以及可能的出口量,致使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这种情况以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产品较为突出。我国现有彩色电视机单班年产能力为2 000万台,近几年市场年销售量大体为1 000万台左右,仅相当于生产能力的50%。目前全国电冰箱年生产能力1 200万台,设备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不足40%。据有关方面对30家企业调查,亏损的就有11家,一些企业濒临倒闭,负债累累。洗衣机也有类似情况。据市场预测,这些产品即使不再扩大生产能力,现有设备到1995年也不能满负荷运转。

第二种情况是,加工能力已大大超过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导致生产能力严重放空,产业结构失衡。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纺织行业。前几年各地竞相建设纺纱厂、纺布厂,致使棉纺能力急剧膨胀,目前已有1/3设备闲置,相当于120亿元至150亿元的投资未能发挥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少新建项目技术水平低,布点分散,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结果是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社会经济效益差。以汽车行业为例,现在全国共有汽车整车制造厂160余家,年产量达到1万辆的仅6家,大多数产量不足千辆,完全不符合汽车生产起点高、专业化、大批量的要求。家用空调器厂的合理经济规模为年产20万至30万台,目前全国生产空调器的厂点已达七十多家,年产能力在5 000台以上的有43家,达到合理经济规模者仅一家。

述评在叙述了以上情况以后,接着指出:“值得警惕的是,过去重复建设旧债未了,如今又添新债。现在有些地方和行业置以前的乱摊子于不顾,掉转车头又向新热点进军。”同时还谈到重复建设的一些新动向:一是出现产品延伸的趋势,一些地方和部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自我配套”;二是高技术重复引进,不考虑自身条件,争上技术高、难度大的产品。

 

述评提供的上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一再出现的严重问题,是应当引起人们警惕反省的。作者在报道这些事实的同时,还分析了产生这种重复建设现象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地方保护主义也应运而生。

那么,如何解决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呢?记者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从改革投资体制、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可以看出,这篇述评不仅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说明了经济建设中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情况及其后果,而且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作了具体的分析。它既报道了事实,介绍了情况,提出了问题,引起人们对盲目重复建设的警惕,又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评述结合,体现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者的功能。前面叙述的那些情况,使述评的分析有所依据,也大大增强了述评的说服力。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事实为依据,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就是在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以阐明的。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易于被人们所理解。述评的评,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性的新经验、新问题。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述评《拜金主义要不得》,曾经被《人民日报》转载,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应。记者胡占凡在述评开头就明确地提出:

在我们步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这样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地回响在我们耳边:还是要讲艰苦奋斗,讲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拜金主义、奢侈挥霍之风要不得。

述评接着指出,改革开放使人们手里的钱多了,这是好事,可怎么花钱却大有学问。从国民经济大局来看,“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依然是最动听的旋律,可偏偏有人不以为然。于是出现了下面的现象:

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而面不改色。

在长春,一家卡拉OK厅,一个富翁宣布,包下当晚的“点歌费”,另一位大亨立即声明:买下全市当天所有的鲜花。“你不让我点歌,你也别想献花。”
春节时,一个青年富豪仰望着纷纷落下的爆竹纸屑兴奋地流下热泪,因为他刚刚点的4个爆竹是用两千元人民币卷成的。
作者谈到了一些类似的现象之后,接着又说,或许这般挥金如土的人并不多,但这类事所投下的阴影却在平民百姓中日益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越来越像黑洞一样腐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结合对这类现象的分析,作者鲜明地指出:

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个怎么花钱的问题,它反映出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克勤克俭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美德。从“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到周总理衬衫上的补丁,我们民族的文明史上一直闪烁着这种崇高节操的光彩。如今发展市场经济,我们依然必须清醒,人际关系决不只是金钱关系,等价交换的原则决不能移植到思想道德领域。物质与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进步这架天平的两端,失去哪

一端,社会都会出现倾斜。如果让金钱的光环遮住了比它更美好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文明将是残缺的,人格将是病态的。

述评从全局出发,从价值观、道德观的高度,把这类看起来是个别的现象,放在我国刚刚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查和分析,既提供了事实,又讲清了道理,对于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有力的引导作用。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评摆事实和讲道理兼而有之。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但都服务于观点,或者说受观点的统率。述评的作者要接触大量的事实和各种背景材料,这样才能经过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实和材料都罗列出来。运用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概括地叙述,哪些情况用具体的典型事实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请看《天津日报》发表于1985年8月6日的一篇述评《服务行业萎缩症亟待治理》。文章是评述天津市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的。它开门见山指出:

“近来,我市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转业改行风使我市服务修配网点越来越少。理发店改营寿衣,修配站大卖服装,洗染房改挂起‘旅客之家’招牌,有的早点铺装修门面后,豆浆、大饼不见了,代之以录音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一些还没有改行的服务修配网点,也正跃跃欲试要‘改换门庭’。”

接着又用具体情况说明,服务业的萎缩趋势,使居民中存在已久的理发、洗澡、做衣、修配等多种“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仅以澡堂业为例,去年底,我市共有浴池41家,比1957年已经减少了47户。近来,其中的19家浴池又先后改营了旅馆,全市只剩下22家浴池了。这样,每10万户居民才有一个浴池,居民怎么能不喊“洗澡难哪!”。

这些情况说明,作者指出的服务修配行业的萎缩趋势,确实已成为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应该怎么治理呢?述评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原因之一是服务修配业的干部和职工经营思想存在问题。当时曾经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要想阔卖百货,修配服务不能做;要经商卖服装,家用电器更吃香。”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有些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职工盲目地认为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一切以金钱为中心,搞活经济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这种片面的经营思想,当然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以纠正。但是,作者从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又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由于管理体制和某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的原因,给服务行业造成了不少困难,而这些又是服务修配网点自身难以解决的。作者用夹叙夹议的办法,结合各种材料的叙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问题所在。文章发表后,引起天津市政府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逐步解决。
(二)述评的类型

述评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选题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的述评,按它们的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工作述评

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必须的信息,而且在他们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新闻媒介或记者的看法和主张,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断,辨明是非和方向。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难点”的问题,更是如此。

例如,《人民日报》1993年4月14至16日,连续发表了同一记者写的三篇述评,分别为《有场未必有市——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述评之一》、《不必给市场定级——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述评之二》、《“各管一段”好——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述评之三》。这些述评就是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评论的。第一篇《有场未必有市》评论的是那种按照旧的体制和思路盲目建设市场的做法。述评首先介绍了市场建设中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尽管人们还来不及把市场经济的框架勾勒清楚,也无法一下深刻理解其实质内涵,但是,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却是浅显而直观的道理。于是,“市潮成了最时髦的词汇之一,抓市尝建市场来势凶猛。

文章接着写道:

但是,还有一个“于是”:于是,这个省一声令下,今年要建10个市场,明年要建20个市场;那个省也不甘落后,今年要建20个市场,明年再建30个……你追我赶,下达计划。你建一个市级市场,我建一个省级的;你建“最大”的,我要建“最高”的。有的还计划为一种商品建一个市场,可想要建的市场会有多少?有人形容说,这不是搞市场经济,而是在搞市场比赛。
述评还谈到1985年全国曾出现过一阵的“贸易中心热”:似乎是一夜之间,竟有千百家“中心”冒了出来,结果大部分是不成功的。急于求成,盲目求多地计划市场,片面追求市场档次、级别,结果是“有场无市”,重复建设。针对上述情况,并根据蔬菜市场的兴旺和河北白沟市嘲先做生意,后建市潮的经验,记者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市场建设计划,不是简单的数量计划,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也不是楼盖得越大越高越好。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无论哪种市场,能否形成和发展,采取什么交易方式,应当建多大规模,都是由当地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不是人们主观计划的结果。

述评之二《不必给市场定级》是针对有些地方建市场的攀比“级别”现象而言。述评指出,这种定级,是把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套在市场头上,市场成为行政的附属物,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发生行业垄断性管理,把市场封闭起来。只有根据商品的需求、流向和其他特点,大、中、小市场并存,产地、中转地、消费地市场互相衔接,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市常

述评之三《“各管一段”好》是以苏州市场建设的经验为依据,说明在市场建设中既要反对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建设中的作用。政府要管市场,但应当只管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监督调控,政策支持,不去直接管理市场的具体事务。政府只管宏观的事项,微观的事让市场自己去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新闻媒介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舆论工作,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述评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这三篇述评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点面结合,就实论虚,强调在市场建设中如何从实际出发,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有较强的指导性,对于端正人们的思想认识,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作用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工作述评虽然评述的是实际工作,但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尽可能由感性到理性,从理论、政策、思想的高度来说明一些问题。

2形势述评
形势述评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它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一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定阶段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群众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江泽民主席应克林顿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江泽民主席的这次国事访问,为世人所瞩目。那么,这次访问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什么历史意义呢?新华社11月3日发的述评《中美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记者刘江、李红旗在文中肯定地说明:

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的,在中美关系史上写下了新篇章。

这次访问是12年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访美,也是自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以来,中国领导人对美国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次访问。这次历史性的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寻求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因而受到中美两国的高度重视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评价。

述评接着报道了江泽民主席访美取得的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双方总结过去,着眼未来,对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达成了共识,并在联合声明中宣布,中美两国将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美双方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在加强双边经贸、环保、能源、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江泽民主席参加的多项活动,有助于美国公民从不同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侧面,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为发展两国关系增添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扩大了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这次访问表明,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宽广,潜力巨大。

 

当然,江泽民主席访美取得圆满成功,为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但这并不等于说,两国关系的发展就毫无障碍了。述评实事求是地指出,两国领导人在许多问题上取得共识的同时,“也坦率地承认,双方在人权、贸易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全文如下:

中美之间的分歧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决。江泽民主席访美成功有力地表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应该成为国家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对话总比对抗好,接触总比遏制好,合作总比制裁好,交流总比隔绝好。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具备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要及时把握住历史性的机遇,要善于寻求共同的利益,要以理智和冷静的态度来处理相互间的分歧和矛盾。

3事件述评

这类述评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人民日报》1989年8月17日发表的《欺人太甚》,就是一篇针对国际问题的事件述评。8月15日,美国武装部队在巴拿马首都市中心,动用海军陆战队和直升机,进行了所谓“保卫”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安全的军事演习。述评对这种无视别国主权的霸道行径,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谴责:

一国军队未经驻在国同意,公然在另一国家首都舞刀弄枪,不仅在巴拿马历史上没有前例,就是在世界上恐怕亦属罕见。“200万人口的小国巴拿马从未触动过美国的一草一木,为何遭此厄运?”述评提供了有关的背景材料,并就此进行分析,说明美国自1903年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修建和永久使用巴拿马运河的权利以后,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基地,常驻军队。巴拿马经过长期斗争,虽然在1977年同美国签署了新运河条约,规定美国于1999年交还运河主权并撤走驻军,但美国随后又企图修改条约,永久霸占这条国际航道。这个要求遭到诺列加政府的拒绝。因此,美国从1987年以来,即利用巴拿马国内矛盾干涉其内政,不断施加压力。根据这些背景材料,述评指出,美国表面上的理由是指责诺列加独裁,参与贩毒,实质上倒诺的目的是为了巴拿马运河。“不管怎样,诺列加的问题应由巴拿马人来解决,无需美国劳神。”

这篇述评的时效性很强。8月16日消息传来,新华社当天就播发了这篇述评。述评中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翔实,有记者的分析,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美国的霸道行径不会就此停止。同年12月21日凌晨1点钟,26万美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一举侵占了巴拿马,成为越南战争以来美国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新华社当晚即播发了这篇《令人震惊的霸权主义行径》的述评。这两篇述评后为多家报纸刊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