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热点 >> 正文
09国家公务员申论理论热点:科学发展观
来源:优易学  2011-11-20 0:27:3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二)宏观实例

  1、十七大的内容中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资源利用问题(主要是能源)

  有效措施: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措施。从近期看,我们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措施加以控制,但是从长期来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家提出,要科学节能,应积极推行可持续能源战略。中国必须立足国情,实施节能优先、以技术替代为支点、能源来源多元化、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并重的国家能源战略。1、节能优先战略。一是建立节能型的消费方式。二是建立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淘汰高耗能产业、发展节能型产业。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健康的城市化。2、技术替代战略。以更多的科技创新投入换取能源的节省和高效利用。3、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4、国际合作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开发。5、改革先行战略。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能源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地的关系。

  3、保护环境问题(工业、农业、生活)

  我国一年消费的一次性干电池、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共计约85亿只,随着废电池排放到环境中的汞、镉以数十吨、上百吨计,废电池污染危害环境问题亟须引起重视。据介绍,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大量的重金属和酸、碱等电解质溶液。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镍、锌等,汞、镉、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高浓度的汞可严重影响大脑、肾脏和胎儿,吸入高浓镉可严重损害肺并导致死亡,铅可以影响到几乎人体所有的机能和系统;锌、镍虽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是有益物质,但在环境中超过一定数量也将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废酸、废碱等电解液可能污染土壤,使土壤酸化或碱性化。如果含有废酸、废碱和其他成分废电解液的废电池管理或处理不当,可能引起环境污染。这种污染既有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一节普通含汞电池能损坏一平方米的土地,一节纽扣电池可对数十万升水造成污染。目前我国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每年生产含汞电池138亿多只,含镉电池4亿只,含铅电池2500万只。作为世界最大的电池消费国,我国每年产生数量庞大的废电池。据环保部门介绍,绝大多数废电池都被当作普通垃圾处理。

  有效措施: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配合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工作。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4、西部开发问题

  西部大开发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差距有所扩大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它的提出对我们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是及时的理论和行动指南。

  坚持以人为本,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只有把人作为开发的主体和中心,在开发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把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才能认清西部大开发规律的实质内涵和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才能摆脱以政绩为本、以物为本的偏差,才能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错误做法,使西部大开发的成果受惠于人民。

  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中的矛盾。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中指出的五对矛盾在西部有其特殊性。关于西部的城乡矛盾:西部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在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关于区域矛盾:西部经济落后,甚至西部本身的区域发展极为不平衡、不协调;关于经济与社会的矛盾,西部经济的落后制约了西部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量,忽视社会发展的质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关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西部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牞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西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西部引进外资仍然困难重重。西部的这些复杂状况要求我们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结合西部实际,处理好区域内优势发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关系,借助外力和自主发展的关系,公有经济主体地位和非公有经济特别是小型和微型经济大力发展的关系,区域开发和就业问题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系,构建和谐西部和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等。

  有效措施:西部地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西部地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利用和发挥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等,着重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资源型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

  5、经济增长方式

  “十五”期间,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在四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一是坚决果断地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二是投入了相当数量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三是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启动了数百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四是深入开展了环保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但也要看到,“十五”期间,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我们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三个原因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危机意识淡薄,由此造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基础薄弱;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由此造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物质基础薄弱;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此造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技术基础薄弱。

  有效措施: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农业“短板”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设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必须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要提倡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化战略,继续加强基础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高科技能人才引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集约型经济增长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依赖;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国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位次,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集约型增长有利于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民群众收入增长,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就能缓解能源资源瓶颈,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