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热点 >> 正文
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如何理解以工哺农以城支农的方针
来源:优易学  2011-11-26 13:45:4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一、“两个趋向”的意义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

  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应当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为使工农业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实行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扶持农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就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忽视农业,就会导致农业萎缩,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以日本、韩国为例,它们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当各自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实现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从我国的情况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1952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多美元,农业所占比重达70%,农业劳动力占83.5%。在这样一个水平上实现工业化,农业必然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据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来看是必要的。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而且,还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体制,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那么,现在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呢?据测算,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这说明,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由以农业支持工业转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新阶段。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仅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扶持和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如何以工促农

  现在,工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从国家财力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

  我们这里讲以工促农,不是让工业企业直接支持农业,而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总的来说就是六个字:少取、多予、放活。

  首先是要少取。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党和政府决定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实施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免征农业税,将为农民每年减轻900多亿元的税收负担。广大农民为此欢欣鼓舞,真正感受到支农政策的实惠。

  其次是要多予。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第三是要进一步放活。少取、多予说到底毕竟还是外部条件,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全部取消农业税,要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三、如何以城带乡

  以城带乡的核心,就是推进城镇化。它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其集中表现就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这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推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是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城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切实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真正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

  二是要创造一个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占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80%。农民工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城市工作了多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收入低,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很难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因此,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以城带乡,目的是要在城乡互动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到2010年农村人口仍在7亿左右,到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体制。要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