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热点 >> 正文
抓好粮食生产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来源:优易学  2011-10-9 23:22:0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二、实现我国粮食稳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经济社会对粮食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巩固粮食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做到“手中有粮”,面临着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

  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加大。从总量看,尽管近几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供求偏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增加约80亿斤,需求的刚性增长将使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主销区在增加,调出省在减少,产销平衡区在缩小,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从品种结构看,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优质专用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大米占居民口粮消费的60%,且比重还在逐年提高,稻谷供需呈偏紧态势。随着饲料和工业用粮需求快速增长,玉米正在由产大于需转向供求趋紧。大豆进口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高。

  资源短缺约束增强。我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水资源等资源短缺约束明显增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亿亩。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尽管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幅减少的趋势有所遏制,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200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73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灌溉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尤其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发展。

  种粮效益持续下滑。近几年,虽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但受农资、人工价格上涨等影响,水稻、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6%—8%的速度攀升,粮食每亩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高。2004—2006年,全国粮食亩均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2007年收益继续下滑。据监测,今年5月份尿素、氯化钾和磷酸二铵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90%和70%,仅化肥涨价就导致每亩粮食生产成本增加50元左右。

  国际市场约束加大。从2006年6月份开始,全球粮食价格迅猛上涨。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42%,其中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今年国际粮价仍在大幅度轮番上涨,不断创新高。5月份,国际大米、小麦、玉米每吨价格分别达到873美元、350美元、244美元,同比分别上涨197.6%、72.5%和53.5%。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世界性粮荒迅速蔓延,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难度增大。在全球粮价上涨的同时,国外针对我国的技术性壁垒大幅提高,反倾销反补贴力度加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更趋频繁,遏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灾害影响趋势加重。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明显增多,各种自然灾害呈加重趋势。近几年,我国年均粮食作物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2亿多亩,其中成灾3.7亿亩,绝收9600万亩,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1000亿斤左右。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北方干旱灾害、部分地区的冰雹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近期南方大范围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进入汛期后,气候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同时,病虫害发生频率高,防治难度大,粮食稳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加大力度,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警示我们,养活我国13亿人口只能靠我们自己;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考试大网站收集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和部署,认真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围绕制约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从政策、科技、投入、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市场、调控、行政等多种方式推动粮食生产,构建支持促进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耕地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要加快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巩固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核心产区,开发一批后备产区,建设农垦等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努力促进粮食平衡增产、高产稳产,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

  提升物质装备能力,构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低产田向中产田、中产田向高产田转变。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构建抵御自然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努力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积极推进大宗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提升政策支持能力,构建激励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考试大网站收集重点向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倾斜。不断强化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粮油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大量引入,科技成果不断应用,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内在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