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热点 >> 正文
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及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来源:优易学  2011-10-7 13:08:4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政府和学界多年来一直都比较强调控制总需求膨胀,因此近些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比较有效的抑制,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势头。现在我国面临的挑战,更多地来自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风险。从上面分析的有利条件看,现在国家的财力和市场的总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今年有可能把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也就是可以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此外,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上游价格走高向下游传导涨价压力的问题,既要高度关注,不能掉以轻心,但也要恰如其分,不必过于紧张。因为,我国现在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的行业是比较多的。2004年由于局部行业投资过热而导致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主要是钢材、水泥和电解铝等,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有十多个,有不少是加工制造业。这样,上游工业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涨价压力也不是那么容易。还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工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有利于增加供给,平抑价格。90年代中期以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反复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候商品普遍短缺的局面没有改观。而9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短缺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了。国家统计局的工业普查表明,从那时以来产能过剩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这种比较宽松的总供求格局,迫使工业企业在竞争中更多地靠挖潜、改造和创新来消化成本,靠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不能轻率地提价。因此,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市场总格局,保持卖方竞争压力,对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在这方面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总之,对影响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进行客观分析,既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也有利于增强控制通货膨胀的信心,有利于稳定民心,有利于稳定价格预期。
  四、平抑价格上涨应对措施
  一是我们要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些客观规律,增强稳定价格的预见性。这一轮价格上涨中,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说农产品价格上升,既有周期性的市场波动,也有趋势性的攀升,两者可能叠加在一起了。为什么出现趋势性的攀升呢?因为,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农业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都会提高,这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攀升或适当的上涨是符合规律的,但我们要防止它大起大落,大起大落是会伤农的。比如,农民看到猪肉价格涨这么高,养猪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起来,养多了到时候又可能引起价格下跌。过去我们常说谷贱伤农,同样肉贱也伤农。所以我们要防止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大幅度波动,保持生产平稳增长和价格基本稳定。
  针对由农产品供给短缺引起的价格上涨,所谓价格调控要有预见性,应该是把稳定价格的工作重心前移,移到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刺激生产、稳定供给,包括鼓励规模养殖,增强抵抗疫病能力,减少养殖成本,等等;同时,也要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让生产成本比农产品收购价格还高。在流通领域,收购农产品不能随便把价格压低。否则,就会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都给抵消了。因此,要兼顾稳定价格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既要稳定农产品市场,同时也要在农产品价格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要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前面讲的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合理的客观因素,而哄抬价格、联手操控价格,这是控制市场,是反竞争的。政府要通过依法处理,规范整顿市场竞争秩序,这实际上是为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创造条件,而不应当回到行政性的价格管制。否则,价格管死了,企业和农户就不愿意增加供给,反而会使市场价格进一步趋高。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维护竞争,依靠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增加供给。在正常的竞争环境下,生产者会努力减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来消化成本抬高的因素。解决市场供给的问题,最终要靠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处理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关系。我国资源价格一直很低,用煤用电用油都很便宜,企业凭什么去费劲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技术进步呢?因为那样的投入成本是很高的。现在,国际石油价格猛涨,而我们国内的资源价格像油价电价矿产品价格依然压得很低,这会引导相关企业出口石油等资源型产品,而使国内的供给相应减少,势必推高国内市场价格。因此,我们要稳住价格总水平,也要靠整个价格体系的合理化,要使资源价格能够反映稀缺性,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反映使用这种资源的环境代价。从中长期来看,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部分产品降价,因而有利于稳定价格总水平。但在短期内,资源价格改革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加大涨价压力。因此,在价格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不宜盲目调高资源价格。而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比如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价格回落,价格总水平比较低、比较稳定了,就不要错过资源价格改革的机会。这也是需要把握好的,不能为了稳定价格就把资源价格改革无限期的推迟,也不能为了推动资源价格改革而不顾客观条件,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要选准改革的时机,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四是控制重要农产品出口,增加短缺农产品进口。比如说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应当采取一些经济办法如征收出口关税加以控制,首先确保国内的市场供应。另外,可以扩大食用油等短缺农产品的进口,来补充国内市场供给的不足,等到国内生产恢复供给以后,我们再减少进口。当然也要注意,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走高,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缓冲措施。
  五是应当加强防灾减灾的制度建设和进一步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健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等等。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当尽量向灾区和那些可能进一步受灾的地区倾斜,给他们更多的试点机会和保险项目。采取这样一些防灾减灾措施,不仅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供给。
  六是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年财政增收幅度很大,可以多投入一些财力,支持农业生产尤其是短缺农产品的生产,保障供给。考试大提供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在预算中建立一些制度性的稳定的支出项目,比如说增加抗灾救灾、防范风险的财政预备费,在改善民生方面,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完善物价补贴手段,防止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涨价影响等等。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说,可以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农业生产。例如,多投放一些支持短缺农产品生产、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方面的小额贷款,用于买种子、化肥、农机和建材等。在这些方面,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增加流动资金、刺激农产品供给增加的优惠贷款政策。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工作并不仅仅直接针对价格本身,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比如,国家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要求货币信贷的投放不能过快,以避免造成需求膨胀,推高价格总水平。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稳定需求,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同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也要适时灵活调整,比如说,灾后重建要增加信贷,刚才说的短缺农产品的小额信贷,这都属于结构性的调整。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稳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另一方面要留有灵活调节的余地,例如适当增加财政支出,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投放的结构,来促进短缺农产品的供给增加,这都是需要采取的措施。总之,现在国家粮食库存充裕,主要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只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