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消费券可为拉动内需助力
消费券可为“内需时代”助把力
面对当前的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大手笔接连不断。然而,经济寒冬之冷,普通民众早已感同身受。素来惯常提前消费的欧美人也“收敛”了好多,尽量多在家里吃饭减少开支,倒是中国的微波炉厂家,瞅准这个机会逆市大赚了一笔。
大到国家层面的刺激经济计划,小到服装百货的打折
揽客,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之举,处处可见。最近,有“欧元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也在为扩内需、促消费支招。他建议中国政府向每位国民发放100元购物券,以此刺激消费,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国人对于代币券、购物券等(统称为消费券)并不陌生,逢年过节,各类消费券均大行其道。此前,政府发放红包、消费券的做法也早已层出不穷。今年,广西和东莞等地均曾向一定群体发放“政府红包”;近日,我国台湾地区和成都市政府也都有发放消费券的政府行为。如果说之前的“政府红包”带有“返利”意味和保障色彩,那么,蒙代尔所建议的消费券则明显冲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以应对金融危机而来。
前不久,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性。之前,我国曾大手笔地出台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政府也迅速跟进,寄望于增加政府投资来刺激生产性消费,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变。但以大项目的巨额投资刺激生产性消费,收益期较长,刺激居民消费则来得“掷地有声”、“立竿见影”。
尴尬的是,目前的居民消费信心严重不足。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金融机构居民户存款增加2628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大家把钱存起来“过冬”,消费收缩。而发放消费券并限期使用,就便于其在短期内转化为购买力,增加消费量。正如商场的优惠券一般可以带动更多消费一样,消费券的带动消费的乘数效应也显而易见。正如蒙代尔所说,如果购物券在3个月之内消费,就可以拉动中国经济1.33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一个季度GDP的18%,拉动和刺激经济的作用会非常明显。消费一动,百业随之盘活。
与其说消费券是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是政府的一次惠民实践,不如说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消费信心暗示,是政府民生服务理念的一次提升。它所带来不仅仅是立竿见影的人均100元的消费量,还是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契机,也是公共财政向民生化转型的一次机遇,更是外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它将为我国经济迈入“内需时代”起到助推作用。
当然,100元的消费券杯水车薪,欲要扩内需、促消费还须多管齐下,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着力。内需不振、消费低迷不外两种原因,一是消费能力有限(没钱花、缺钱花),二是消费信心不足(有钱不敢花、不想花)。这就不仅需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样的宏观拉动,更需要深入国民生活细节层面,一方面通过减税、促进就业缓解国民负担,一方面要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保障制度,营造兜底之网,如此方能与“内需时代”的要求匹配。
给百姓发购物券促消费,可行吗?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建议,对中国的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人民币购物券,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而且可以抵税,这对中国经济刺激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如果购物券在三个月之内消费,拉动和刺激经济的作用会非常明显(2月15日中国新闻网)。
蒙代尔同时表示,建议美国发放总价值为5000亿美元的购物券,购物券的有效期为三个月,消费者可在有效期内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以刺激消费。
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经济衰退又导致实体经济不景气,甚至企业破产倒闭,造成劳动力大量失业,其中受经济危机影响百姓消费低迷是主要原因。美国是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下降特别是百姓最终消费下降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对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来说,外需大幅减少,造成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急需启动消费,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的拉动影响。但是,在经济下滑严重时期,按照常规手段启动消费,需要时间,来得比较慢。采取每人发放一定数量的购物券,限制在一定时间里消费,直接启动消费,不妨一试。
这对低收入者来说,是很好的生活补贴;而零售商则可以用税票的方式进行提交,并且从中得到实惠;又使得许多工厂产品需求增加,促进其渡过金融危机的“寒冬”。
直接向百姓发放购物券,并且限定短期内消费,这种消费是最终消费,能从根本上拉动需求,并且拉动的产业链相当长,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直接发放购物券的形式比直接发放现金效果要好得多。发放现金,百姓可能储蓄起来不消费,而发放购物券则必须在一定时间里(比如三个月)消费。这是实实在在、直接的消费力量。
日前,成都市民政局率先宣布将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扶对象,每人100元。这是国内首次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包括此前东莞市政府推出的关注弱势群体、向困难户发“红包”的举措,都受到社会的好评和百姓的欢迎。
建议国家在4万亿扩内需资金中,率先拿出1000亿元,先从农村、城市低收入群体开始,发放一定额度的消费购物券,从最终产品上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消费券是最干净的财政惠民
在我们单位,每位员工生日前,都会收到领导签发的百元蛋糕券。逢年过节,不少单位也给员工发购物券,以冲抵部分节日福利。至于一些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逢年过节往往能笑纳整叠的购物券,那是方方面面的孝敬,祈求来年办事方便些。
总而言之,眼下市面上流行的购物券、代币券叫法各异,但代币购物或购买服务的功能大同小异,本文将其统一称作消费券。然而,消费券的发放者不同、享有对象不同,事情的性质包括所要体现的作用和起到的效果就会有质的差异。
12月12日,成都市政府宣布向全市城乡低保、五保及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受益面37万人,动用财政资金约3700万元。成都针对特定困难群体发放的消费券面值百元,对困难群体而言,凭此券能换回一壶油和一袋米,在这个“经济寒流”侵袭的冬天,体现政府——背后是社会对他(她)们的一份心意。
自东莞决定向本地困难群体每人发放一只千元红包(已发放完毕)始,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纷纷效仿。最新的实例,譬如广西也在前不久向全区300万特困群众发放每人100元或50元的红包,动用财政资金2个多亿。尽管红包和消费券补贴困难群众生活的功能是一样的,但成都发券显然比直接发钱要聪明和牢靠得多。相对于前期东莞派发红包引发的种种争议,成都发券广受舆论肯定。许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配发评论,赞许此举利于拉动内需。我以为,拉动内需是客观的,但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体现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财政扶贫济困的意识在逐步增强,方法和手段在不断改进,这才是值得称道和期许的要害所在。
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平时就已纳入政府财政的关照范围,在民政和社保机构内有花名册。假如额外向这些群众派发红包,实际操作层面难免出现层层截留克扣或临时挪用的腐败现象,而消费券的面值及使用期限都是固定的,基本上能够堵死基层小吏从中雁过拔毛或临时挪用的漏洞,操作相对简单,监管成本较低,很值得各级政府在扶贫济困时效仿。无独有偶,近段时间,先后有韩国以及阿联酋等国家,分别对本国困难群体发放了消费券。这就说明,发消费券而尽量避免直接派发红包减少操作过程的行政成本(比如防克扣和挪用),是各国各地区在扶贫济困中首选的普遍做法。
1999年至新世纪初,浙江长兴教育部门针对本地农村家庭,率先尝试发放教育券,面值200至400元不等,我曾陪周其仁先生数次前往当地考察实施效果。现如今,教育券在浙江各地早已成为政府针对个体教育扶贫的首选办法普遍施行,基本保证了有限的教育扶贫款不被挪作他用。从长兴教育券、金华技能培训券再到本次成都消费券,说明地方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事务层面,改良的意识在不断增强。针对国内行政运作时的各种弊端,人们往往从体制层面痛陈原因并抱怨改革难以推进,其实,深层次弊端虽一时半会难切除,但也不妨从能改的事务层面逐步改起来,就如剥笋,一层层地剥,剥到最后,不正是我们所想要的改革结果么?
扩内需,“消费”之腿不能短
2008年12月11日下午,成都市民政局宣布将拿出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困难群体,每人100元。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成都率先出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2月12日四川新闻网)
在节日来临之际给困难群体发放消费券,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消费动力,这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如果全国各地都能以这样的方式拉动内需,其力量不可小觑。
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持续了多年的出口拉动增长方式,已经到了休生养息、调整策略的时候。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将转移到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上。
从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到目前地方上报的投资计划来看,投资这驾马车已经启动,未来两年投资的规模、力度将相当大。现在的问题是,仅靠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出台相应的刺激消费政策,让消费这驾马车也迅速启动起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受到严重影响。日前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刺激消费的一揽子方案。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这一消息的可靠性,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刺激国内消费是一件十分迫切的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刺激消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的刺激消费政策,如上调个税起征点、提高养老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降低个人消费贷款门槛等,从宏观上鼓励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实行一些鼓励、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如给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对中低收入群体购房给予补贴等,从操作上树立人们的消费信心。
如果我们能够把投资与消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轮驱动”,那么,保持国内需求的持续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就会进一步得到激发,国内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