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与适用性评价(一)
来源:优易学  2011-3-14 12:02:1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二、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与适用性评价
    城市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的分析
    1.地质条件
    表现在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的分析。
    (1)建筑地基。了解建设用地的地基承载力。
    (2)滑坡与崩塌。确定滑坡地带与稳定用地边界。
    (3)冲沟。分析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与否。
    (4)地震。了解建设区的地震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和强震区位置。
    (5)矿藏。了解矿藏的分布与开采情况。
    2.水文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水体可作城市水源,还对水运交通、改善气候、除污、排雨水、美化环境发挥作用。
    (2)水文地质。指地下水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动态等。
    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是确定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及热工设计的依据。
    (2)风象。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防风、通风、工程抗风设计和环境保护等有多方面影响。风象是以风向与风速两个量来表示。
    工业有害气体对下风侧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3)温度。纬度由赤道向北每增加一度,气温平均降1.50C。如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或“热岛效应”,在规划布局时,应重视绿化、水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4)降水与湿度。对城市排水和防洪有重大影响。 
    4.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如下:
    (1)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
    (2)地面高程和用地间的高差,是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和防洪设计的依据。
    (3)地面坡度,对规划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利于合理布置建筑。如阳坡建楼,以获得良好日照等。
    (5)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
    通常是将用地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是用地自然条件优越,一般不需或只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是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二)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分析
    一般所指建设条件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1.建设现状条件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指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城市内外交通的关系等。
    (2)城市设施。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现状的质量、数量、容量与利用的潜力等。
    (3)社会、经济构成。是指人口结构、分布密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用地建设的影响。
    2,工程准备条件
    视自然条件不同而异。
    3.基础设施条件
    含用地本身和邻近地区中可利用的条件。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