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网络计划(占有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网络计划,往往只是一个粗线条,编的时候也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都是凭经验,过程控制也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于其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计划也是一本糊涂帐);钢筋翻样;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机具管理;合同管理;图纸管理。
(二)办公自动化
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 ,固定资产、决策等。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
(三)信息共享与运用
包括:市场信息、项目信息、设备信息、竞争信息;
知识积累:一个系统要能够长期发展,持续进步,关键在于要变人治为法制,人治就是一个系统本身没有生命力,离开了领导就不能正常运行,好的系统就是领导并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离开了,还能按照某种规则运行,这个规则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领导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好的系统是一个学习型的系统,每一代领导科学的经验方法都能够积累下来,而不是换个领导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中间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应用。
(四)企业管理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五、如何着手进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一)指导思想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应结合企业实际逐步完善。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这些大型的系统,好当然是好,但其投入同时也是巨大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是立足现有的资源,通过一些局部的改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第一步是意识的转变,要通过宣传、培训树立信息化的观念,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所以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是顺利实施的前提。
现有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人员。关键是把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使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使信息的查询有迹可寻。
(二)领导重视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业务流程;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很完善,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三)在用好单项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理顺业务流程
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数学中的反向推导,也就是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反向去寻找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以投标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
1、拿到图纸以后,要进行工程量计算。(1)涉及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计算软件(如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3DA2006,工程量及钢筋一体化计算);(2)输出:工程量(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也可以导出定额数据库,直接为套价软件运用)。
来源:考试大 2、套价。(1)涉及软件:如宏业清单计价专家,可以从斯维尔三维算量中直接导入数据;(2)需要数据:①工程量。②材料价格→材料价格信息库(企业自建或参考信息价)、市场询价→供应商目录。③企业定额(人工、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和先进水平;措施项目的实际消耗;各类型工程造价的参考数据)。(3)输出:工程造价,包括人工、材料等各项资源的用量(可输出定额或清单表格、Excel表格)。
3、商务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2)需要数据:工程造价(企业实际消耗)、证照及业绩资料、近三年财务报表、类似工程合同。
4、技术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专业平面图制作软件或AutoCAD、项目管理软件P3或Project.2)需要数据:工程量及资源需要量(用于排定进度计划)、人力资源数据(项目经理简历、各类管理人员简历)、工程信息数据(在手及已完工程数据)、施工机具数据(设备型号、产地、功率等)。3)输出:场地布置、设备选型、进度计划、施工方法等(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会对造价产生影响)。
从上现的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其输入和输出都与其他工作息息相关。而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使各项工作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使各项工作中产生的信息能够存储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调用。
通过这样的需求分析和反向推导,我们就可以明确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明确需要哪些软件,明确各部门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据此对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表格分发到各相关部门,用以收集日常工作中有用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以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传递和存储共享,最后这些汇总到决策者那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持续改进
数据要有效并且可以作为预测的依据,就必须不间断的收集并且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才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系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完善。
实际上,企业所实施的三标一体化已经为信息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是标准,标准化的工作过程、标准化的表格。所以信息化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需要每个部门作好日常的基础工作,一点一滴的收集数据最终积累成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随着单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亟需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高深莫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必须进行而且是可行的。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c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