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二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三节新生儿败血症
来源:优易学  2011-12-18 11:32:20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医药书店

 四、诊断:

  本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凡遇母亲孕期有感染史、出生时有消毒不严、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及羊水污染,生后有皮肤、粘膜损伤或感染(如脐炎、脓疱疹)的新生儿,结合临床表现,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一)诊断指标

  1.临床具有感染中毒表现。

  2.血培养2次或2-3份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

  3.血培养1次阳性。

  4.从脑脊液、奖膜腔液、尿液或深部组织分离出同一细菌。

  5.白细胞杆状核细胞≥20%中性粒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 5000或出生3天后> 20000. 6.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消毒不严接生史。

  7.皮肤、粘膜损伤史。

  8.皮肤、粘膜或深部组织有化脓性感染。

  (二)确诊为败血症的条件

  凡具备以上第1,2条者;具备上述1,3,4,条者;具备上述第1,3条者(但病原菌为非条件致病菌)均可确诊。

  (三)临床表诊断为败血症的依据

  血培养1次阳性、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具有1,5,6,7条中任何一条,只能临床诊断为败血症。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及病灶清除: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见表2-4)。如G+菌选用青霉素类,产酶菌株选用新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等;G―菌选用氨苄青霉素、核糖霉素或第2、3代头孢菌素。在病菌不明确时可选用抗菌谱较宽的药物。重症感染可联合用药,但应注意由此引起的菌群紊乱及二重感染。为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应采用静脉途径给药。疗程视血培养结果、疗效、有无并症而异,一般7-14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局部有脐炎、皮肤化脓灶、口腔粘膜溃烂等应作相应处理,切断感染源。

  (二)免疫治疗:可直接补充新生儿血中的各种免疫因子及抗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换血疗法,粒细胞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等。

  (三)补充营养维持体液平衡:应保证热卡供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

  (四)对症治疗:采用物理方法使患儿保持正常体温。发绀时可吸氧。有循环障碍者应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物。烦躁、惊厥可用镇静止惊药。有脑水肿时应用脱水剂。

  六、预防:

  针对特有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完全可以预防本病发生。作好产前保健,及时治疗孕妇感染。产时作到无菌操作。对难产及羊水污染严重的新生儿可用抗生素治疗。与新生儿接触的人(包括产母、医护人员等)均应先洗手,这是切断感染途径的重要方法。作好皮肤、粘膜(包括脐带、口腔粘膜等)护理,一旦发现皮肤化脓感染儿应立即与正常儿隔离,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提倡母乳喂养。

表2-4 新生儿抗微生物药的选择及剂量表

药名 每日剂量/kg(每日给药次数) 有效菌种 注意事项
日龄≤7天 日龄>7天
青霉素G
新型青霉素I
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头孢唑啉
头孢呋新
头孢噻肟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红霉素
5~10万U⑵
50~100mg⑵
200mg⑵
50~100mg⑵
25~50mg⑵
50~100mg(2~3)
25~50mg⑵
5mg⑵
15~20mg⑵
15~20mg⑵
10~20mg⑵
10~20万U(3或4)
100~200mg(3或4)
300~400mg(3或4)
100~200mg(3或4)
25~50mg⑵
50~100mg(2~3)
25~50mg⑵
7.5mg⑶
20~30mg⑶
20~30mg⑶
15~30mg⑶
G+
耐药金葡
绿脓、变形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对卡那、庆大耐药的G-杆菌
G+球菌及G+杆菌
注意过敏反应
与庆大合用协同作用
不易入脑膜 可通过脑膜 可通过脑膜 听神经及肾损害
听神经及肾损害
听神经及肾损害
肝毒性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