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体温调节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够完善,出生后环境温度低于宫内温度,其体温可因热量的丧失而下降。一般1小时内可下降2~3℃,然后逐渐回升并波动在36~37.2℃之间。
新生儿对寒冷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受冷时不发生颤抖反应,而依赖棕色脂肪产热。棕色脂肪分布在中心动脉(主动脉弓、颈动脉)附近、两肩胛间、眼眶后及周围等。受冷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棕色脂肪细胞发挥直接产热的功能。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弱,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新生儿体重为成人的1/20,体表面积为1/6),容易散热;另方面新生儿汗腺发育不完善,体内水分不足时容易发热,因而宜给新生儿一合适的环境温度(即所谓中性温度)。在此环境温度中,机体只需最低的新陈代谢率,耗氧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小,而能维持正常的核心温度。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的新生儿,其所需的中性温度是不同的(见表2-1)。
表2-1 不同出生体重健康新生儿的中性温度
出生体重 (kg) |
箱温 | |||
35℃ | 34℃ | 33℃ | 32℃ | |
1.0 1.5 2.0 > 2.5 |
初生10天内 | 10天以后 初生10天以内 初生2天 |
3周以后 10天以后 2天以后 初生2天 |
5周以后 4周以后 3周以后 2周以后 |
二、新生儿护理要点
(一)消毒隔离
儿科病房宜专门设立新生儿病室,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清洁整齐、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戴口罩、帽子,护理或检查病儿应穿隔离衣、洗手,如患传染病应暂时调离,待康复后再返回科室。如患一般感冒,需戴双层口罩工作。室内宜用湿揩法进行日常清洁,建立定期大扫除及消毒制度。一旦新生儿室发生流行性腹泻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必须立即隔离,以免疾病蔓延。
(二)环境温度、湿度与保暖
新生儿室的室温以20~22℃为宜,尚应有适当湿度(55~65%)。早产儿室温应保持24~26℃,相对湿度为60~70%.
新生儿出生后就应注意保暖,应用温暖的消毒巾擦干身上的羊水,并放入暖包。对体温过低者宜用热水袋保暖,有条件时可置于暖箱中。用暖箱时要注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按婴儿出生体重及日龄大小决定暖箱温度(参见表2-1)。体重愈轻、日龄愈小,箱温愈高。
2.暖箱应事前预热到需要温度,并逐渐调节,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箱温急剧升降。
3.作用温度才是真正的环境温度。所谓“作用温度”是指暖箱内空气温度和箱壁内表面温度(约为箱内空气温度和室内温度的中间值)两者作用的大小(按40:60估计)所得的平均值。例如箱温为32℃,室温为20℃时,箱壁温度约为26℃,作用温度则为33×40%+26×60%=28.4℃若裸体婴儿皮温高于箱壁的温度,婴儿将通过辐射传热而丧失热量。
4.箱内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0~55%之间。
5.出箱前宜逐步降低箱温,过度到穿衣,并在身旁加暖瓶。如能保持体温36.5℃,则可出箱。
(三)合理喂养
目前国内外均提倡及早喂养,以防止低血糖和低体温。足月新生儿生后4~6小时内开始喂糖水,不吐即可喂母乳。若母乳分泌不足,不要过分强调定时,按婴儿需要吸吮可以刺激乳汁分泌。如母乳确实不足可于每次喂乳后初授适量牛乳。喂哺后婴儿宜向右侧卧,注意观察有无溢奶或呕吐,防止吸入窒息。
早产一般于生后4~12小时开始喂糖水,试喂2次无呕吐者,即可改喂奶液。吸吮力弱者,可吸出母乳用奶瓶喂养。奶头应柔软,开孔要适宜。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奶量计算公式:最初10日内一昼夜总奶量=(出生后实足天数+10)×体重(克)/100.10天后每日喂奶量=1/6~1/5体重(克)。喂奶间隔时间见表2-2.
表2-2 早产儿喂奶间隔时间
体 重(克) | 间隔时间(小时) |
< 1000 1001~1500 1501~2000 2001~2500 |
1 1½ 2 3 |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A、C、D及钙、铁等矿物质需要量相对地较年长儿及成人多,应及时补充以预防营养缺乏症。
(四)皮肤、粘膜的保护
新生儿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皮肤皱折处应勤洗,保持清洁、干燥以免糜烂。每次换尿布后,特别在大便后应用温水洗臀部,并用软毛巾蘸干。以防尿布疹。脐带脱落后可用盆浴洗澡,宜用刺激性小的肥皂。新生儿的衣服、尿布应柔软而宽适,衣带不宜过紧。
为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可于奶间喂水,不必擦洗以免损伤。若发现鹅口疮,可及时涂1%龙胆紫,每日1~2次。一般不必洗眼睛,若有分泌物,可用消毒棉花蘸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轻消除。如有结合膜炎,可滴0.25%氯霉素或0.5%新霉素溶液,每日3~4次。
脐带未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勿受污染;脱落后(生后4~10天)脐容潮湿,用75%酒精清洗即可。若有分泌物可涂1~2%龙胆紫后撒些消炎粉。若有脓性分泌物可涂四环素或金霉素软膏。若有肉芽形成,可用5~10%硝酸银溶液烧灼,促其愈合。
(五)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
每天要及时了解婴儿吃奶、大小便及睡眠情况。注意体温、呼吸、心音、心率、体重等的变化。注意面容、面色、手足颜色和温度,皮肤有无化脓灶或出血点。有无呕吐,囟门及肌张力有无异常等,都应密切观察。
三、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
(一)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生后2~4天,由于进入量少、不显性失水及大小便排出,体重可下降6~9%.属正常范围。多于一周内恢复。体重下降程度及恢复速度,与开始喂奶时间及进入量是否充足有关。若体重下降超过10%或恢复过晚(超过7~10天),应考虑有母乳不足或其他病理因素。
(二)脱水热
有的新生儿于生后2~3天,由于母乳不足、进入液量又少,或因包裹过暖、用热水袋保暖过度,体温可突然上升达39~40℃。但一般情况尚好,去除热水袋,松解包裹,口服或静脉补液,体温立即下降,即为脱水热。
(三)生理性黄疸 见后
(四)乳腺肿大
无论男婴或女婴,有的于生后数日内(多在生后3~5天)出生蚕豆大到鸽蛋大小的乳腺肿大,不红、不痛,按压时可有少量乳汁样分泌物。为生前受母体雌性激素的影响所致,可在2~3周内自行消退,勿需治疗。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五)阴道出血(假月经)
部分女婴于生后第5~7天,阴道有少量血样分泌物流出,无全身症状,持续1~2天可自止。这是妊娠后期母体雌性激素进入胎儿体内所致,一般不必处理。若与新生儿出血症同时存在,出血量可以增多,应按新生儿出血症立即静注或肌注维生素K1治疗。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