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辅导《感染与传染病学》之副球孢子菌病
来源:优易学  2011-2-17 22:14:1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医药书店

  【概述】

  副球孢子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原称巴西或南美芽生菌病,系由副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好侵犯粘膜、皮肤、肺和淋巴系统。

  【流行特征】

  本病病原菌为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brasiliensis),双相型,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经口腔或鼻粘膜破损入侵。实验室工作者可通过皮肤接种感染,但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本病流行于南美洲特别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中美洲国家也有报告,此外很少发现。患者多为农民,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男占多数。

  【临床表现】

  病初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不重,不为患者重视,随后症状加重,扩散至粘膜、淋巴结、内脏和皮肤,主要表现如下:

  (一)粘膜损害 本病开始在口腔或鼻粘膜,有时见于眼结膜或肛门,原发损害可为一丘疹或水疱,不久破溃,形成溃疡,不断扩大加深,甚至引起组织破坏。溃疡基底可见出血点。附近淋巴结肿大,有时溃破流脓,脓内带菌,可以侵犯邻近皮肤。患者有痛感,但此时全身症状不明显。

  (二)淋巴结炎 由于初起损害常在口腔,因此颈淋巴结肿大也是早期症状之一,当与皮肤粘连后,淋巴结溃破流脓,形成瘘管,类似瘰疬性结核。内脏淋巴结也肿大,可疑为恶性肿瘤。

  (三)内脏损害 从粘膜和淋巴结通过血循环迅速扩散是本病的又一特征,脾、肠、肺和肝脏最常被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心脏及肾上腺 等亦可受累。患者可有高热等全身症状。

  (四)皮肤损害 可从粘膜损害直接蔓延、血源传播或自我接种,一般以面部为主,表现为溃疡、结痂,并不断向外围扩大。

  【实验检查】

  取溃疡处渗出液、脓液、穿刺液等标本作氢氧化钾 涂片,可见圆形、厚壁、10~60μm直径的芽生孢子, 芽孢可以单生或多生、典型者为多生,芽孢小者1~ 2μm直径,大者10μm或更大。

  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25℃,呈菌丝型生长,生长慢,菌落小。镜检可见1~2μm宽的分隔分支菌丝,在菌丝两侧有圆形或卵圆形3~6μm大小的侧生小分生孢子,类似皮炎芽生菌。

  在血琼脂或脑心葡萄糖血琼脂,37℃,呈酵母型生长,镜检与直接涂片所见相同。

  【病理说明】

  本病病原菌经口腔或鼻粘膜进入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为致病的诱发因素。病菌经淋巴系统和血循环播散全身。主要病理变化为化脓性肉芽肿,在微脓肿及巨细胞内可见厚壁的多芽孢子,有诊断价值。在脓肿周围可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成纤维细胞形成。

  【诊断说明】

  口腔粘膜溃疡持久不愈,同时伴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肠、肺等病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进行真菌、病理和免疫学检查,后者包括副球孢子菌素皮试、补体结合试验等。免疫试验有时与其他系统性真菌病如皮炎芽生菌病等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阳性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由于本病侵犯多系统,需鉴别诊断的疾病也很多,确诊取决于真菌检查。

  【治疗说明】

  氟康唑比较理想,其他药物疗效较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否则预后差。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