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教育硕士 >> 政治理论 >> 正文
2001年考研试题哲学原理部分阅卷综述
来源:优易学 2010-1-13 15:07:0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一,单项选择题部分
● 文科第1题:"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这道单项题错的人不多,基本都选对了。这道单选题,主要取决于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概念的理解,题中所表达的思想,肯定是属于决定论的观点,即认为世界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首先可以排除非决定论的观点。进一步,便在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机械论的三种决定论观点中选择一项,显然题中所表达的思想属于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因为它从事物的位置和作用,以数学方式演算出事物的一亿年前和一亿年后确定无误的演化,事物没有发展也没有质的飞跃,事物的存在和演化就象做一道数学题。此道题是理工科与文科共有的。
● 理科第2题:"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显然鲁迅是批评《三国演义》写人有失,即写刘备想写成"长厚",写诸葛亮想写成"多智",结果适得其反,刘备写得"似伪",诸葛亮写得"近妖",这里只有B是表达这层意义的,即"要把握事物的度"。换言之,《三国演义》之所以写刘备诸葛亮有失,在于没有把握好事物的度,使表达走了形。其它A 、C 、D 与本题题义无关。
● 理科第3题:"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此道题基本都选对了,错的人不多。此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义,"心诚"属于一种意识,"灵"是一种结果,如果"心诚则灵"则是说意识决定结果,反过来也一样。此道题是理工科考题 。
● 文科第2题:"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此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创造的表达思想的工具,意识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只能选 C,即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此道选择题错的人不多。

二、多项选择题
● 文科第16题。此道多选题关键在于理解"双赢",即"双赢"作为矛盾解决的方式是有利于矛盾双方各自利益并使矛盾双方都得到发展的。在选择题中,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是单赢,即矛盾的一方赢而另一方输,而其它ABDE均属"双赢"。所以该题选ABDE。
● 理科第17题。该题选错的人较多。大多数考生把C项选上了,实际上C项即"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不属于正确。这主要是对题义"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作出了错误判断,因为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而题义只是说每个细胞中的DNA"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应该说遗传信息是整体所有属性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每个细胞的DNA遗传信息中得不出整体的所有属性,因为整体的所有属性除DNA之外,还有环境、个体与个体的相关性及其它因素。该题中A与B对立的,从系统的观点看,当然B是对的,所以A应排除。余下DE符合题 义。故该选择题当选BDE。所以该选择题关键在对C的判断,若是对C 判断正确,该选择题基本就正确了。
● 理科第18题。该选择题的全部关键在于紧紧把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BDE是对的,因为确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必然承认"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过来,AC两项就与题义不符,应该排除在外。
● 文科第17题。该选择题错的考生较多。该选择题的鳝关键在于对"社会存在"概念的理解,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是相对于"社会意识"而言的,社会存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存在并决定着社会意识和社会上层建筑,决定着由社会存在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在ABCDE五个选择项目中,C是"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是"法律制度",都属于被决定被产生的。从"社会存在"决定并形成"社会意识"的角度,DE不属于"社会存在"。反过来,A "实践活动"B"自然资源"D"生产力"这三项属于社会的客观的物质性存在,这些存在是第一性的,它们的存在决定并产生着社会的其它存在,所以选ABD三项。这道题是考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辨析题
● 第31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对于该题,几乎大多数考生都答对了,但是得高分的并不很多,其原因在于没有清楚地表达什么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本题的回答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说明什么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生产关系两大特点:一是经济关系二是决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关系。然后,第二个层次再说清网络关系是什么,它为什么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但是,大多数考生并没有准确答清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而忙于去说网络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从判分的角度看,这样回答问题就不够全面,因而不能得高分。

四、论述题
第34题。该题属于哲学类论述题,从考生答题情况看,平均分5至6分,高分与低分者各约15%左右。对34题的回答,问题主要出在审题上,因为题目引述了丁肇中的话之后,要求回答"上述科学发现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因此该题的大范围是哲学"认识论",小范围是"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认识论"与"发现和发展真理"的相关方面而言,主要涉及:1、发现和发展真理与实践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2发现和发展真现与实践标准的关系,即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与真理性认识的关系;3、发现和发展真理与真理性认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即真理性认识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4、发现和发展真理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关系,即发现和发展真进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这四个方面答题,就把要点回答准确了,便能获得较高分数。
许多考生之所以没有获得高分,其原因在于不全面,往往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因而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一点上答得很多甚至很深刻,但却没有涉及其它知识点,没有体现认识论的全面性,所以只能得低分。这种情况主要有:
1、 有的考生只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上回答,在答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后,又把大量的答案用在真现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什么及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上,这就跑题了。
2、 有的考生只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做答案,这一点答得很全面,但其它没有涉及到,这样回答也得不到高分,没有体现出考题要求。
3、 有的考生只从实践与认识的上回答问题。
4、 还有的考生只从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发现发展真理的关系上回答问题,同样也是只回答了考题要求的一个方面。
从本题的回答来看,说明了审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全面把握知识点的重要性。应该说,本题的出题及其回答方式体现了今后研究生政治考试的总体方向,这就是:1、考题内容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的最新发展;2、对问题的回答具有全面性,即要全面把握知识点。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资讯快报
考试辅导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