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上面介绍过的部分液化地基抗震措施,例如砂桩排水预压等,也可作为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软土地基的抗震应该从上部结构(特别是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的综合考虑着手,特别强调认真作好静力条件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因为这对提高软弱黏性土地基的抗震稳定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软弱黏性土地基属于地基规范中的“软弱地基”,本来就应该按照地基规范有关软弱地基的规定进行设计。但应认识到,充分满足静力设计要求的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能力,避免或减轻地基基础震害。
除上述规范规定外,根据震害经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还可以参照以下原则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采用桩基或地基加固处理。桩基比天然地基的震陷量要小得多。如唐山地震时天津化工厂的实测沉降资料表明,桩基为10~20mm,天然地基上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为100~300mm,筏式基础大于300mm。
(2)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在软弱黏性土地基上修建普通的民用建筑时,大量打桩或加固地基常常是经费所不容许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可根据地层构造,地基土性质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埋置深度。当软弱黏性土层有较好的上覆土层时,基础应尽量浅埋,且不宜将基础直接埋置在具有高灵敏度的软弱黏性土层上,此时应作适当的地基处理。有条件在整个建筑单元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设置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具有增加基础整体刚度与减小基底压力的作用,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与减轻震害有明显的好处,这已为国内外多次震害调查所证实。但较浅的筏板基础沉降量与震陷量均比较大,这一点亦应予以注意。
(3)减轻基础荷载、调整基础底面积和减小偏心,使建筑单元各部分基底压力尽量减小或比较均匀,以达到减小震陷与不均匀沉陷的目的。
(4)加强基础的整体性与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十字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基础系梁等。
(5)增加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衡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预留结构净空,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6)室内外管道设置与连接应采取能适应不均匀沉陷的措施。
【例题18】按照《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的规定,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不考虑软土震陷的影响( )。
A、地震烈度7度区;
B、地震烈度8度区;
C、地震烈度9度区;
D、地震烈度90度以上区;
答案:A
【例题19】按照《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于4层以下建筑,当精细计算的平均沉陷量小于5cm时,采取的抗液化措施为( )。
A、可不采取抗液化措施;
B、采取基础和结构的构造措施;
C、采取地基处理;
D、B+C;
答案:A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