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桩周及桩端岩土性质指标;
3 加荷次序、分级荷载、本级沉降、累计沉降、本级历时、累计历时、直线段荷载、极限荷载;
4 荷载和沉降(水平位移)关系曲线、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单桩水平静力载荷试验尚应绘制荷载与位移增量关系曲线。
4.4 室内试验图表
4.4.1 室内土工试验的主要成果数据应汇总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的栏目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孔(井)及土样编号、取样深度、土的名称、颗粒级配百分数、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比重、饱和度、天然孔隙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 粘聚力、内摩擦角、有机质含量等。
2 必要时,可增加最小孔隙比、最大孔隙比、相对密实度、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当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渗透试验、固结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湿陷性试验、膨胀性试验及其他特殊项目试验时,可在本表中增加有关特性指标。
4.4.2 各栏土的指标均应标明指标名称、符号、计量单位。界限含水量应注明测定方法;压缩系数及压缩模量应注明压力段范围;抗剪强度指标应注明三轴或直剪,注明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或排水剪。
4.4.3 固结试验宜提供成果图表,该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
2 e-p曲线图;
3 不同压力段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4 必要的文字说明。
如固结试验不提供成果图表,则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提供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或提供不同压力下的压缩模量,需考虑回弹变形时,应提供相关参数。
4.4.4 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试验成果应按e-lgp曲线整理,成果图表内容包括: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 e-lgp曲线图、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必要的文字说明。
4.4.5 剪切试验应说明试验方法(三轴或直剪)、固结条件、排水条件、抗剪强度指标值,并符合下列要求:
1 直剪试验宜提供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图表,不提供图表时,应提供不同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值;
2 三轴试验应提供主应力差和轴向应变关系曲线、摩尔圆和强度包线图,必要时提供主应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或体积应变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应力路径曲线,并列表提供相应的数值。
4.4.6 室内岩石试验图表应注明试件编号、岩石名称、取样地点、试件尺寸、提供岩石的密度、含水率、吸水率等。
抗压试验和三轴试验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岩石单轴抗压试验应提供单轴抗压强度值,必要时提供软化系数;
2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应提供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3 岩石三轴压缩试验应提供不同围压下的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关系,摩尔圆和抗剪强度包络线、强度参数c、φ值。
4.4.7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和土腐蚀性分析试验项目和单位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要求;
2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成果应采用表格形式,其内容包括钻孔(探井)编号、水(土)样编号、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土的名称、试验时间、各项试验结果;
3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是否有腐蚀性及腐蚀等级的评价应在文字报告中阐述。
5.地震区和特殊场地
5.1 一般规定
5.1.1 在下列场地进行勘察时,除按本规定其他各章执行外,尚应满足本章的要求。
1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和大于6度的场地;
2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有地质灾害的场地;
3 有特殊性岩土的场地;
4 边坡工程。
5.2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2.1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场地类别,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对抗震条件复杂的场地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专门的分析评价。
5.2.2 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场地,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和7度以上时应进行液化判别。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但对沉降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进行液化判别。
5.2.3 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应先进行初步判别,并阐明判别依据,当初步判别认为有液化可能时再作进一步判别。
5.2.4 场地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桩基和基础埋深大于5m的天然地基,判别深度应加深至20m。为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点应合理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
5.2.5 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场地,应阐明可液化的土层、各孔的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并提出处理建议。
5.2.6 当承担地震反应分析和提供加速度时程曲线等专门性研究任务时,应提交相应的研究报告。
5.3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3.1 岩溶区的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
2岩溶洞隙的分布、形态、充填情况和发育规律;
3岩面起伏、形态和覆盖层厚度;
4地下水赋存条件、水位变化和运动规律;
5岩溶发育与地貌、构造、岩性、地下水的关系;
6土洞和塌陷的成因、分布、形态、发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