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和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来源:优易学  2011-5-5 17:24:1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三)城市发展理论

  从城市增长角度看,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来自城市内部的人口机械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根据Van den Berg等人(1982)的研究,欧洲国家的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图1):(1)城市化阶段。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中快速成长的工业部门。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心的人口增加,城市外围的人口减少。(2)城市化及少数城市郊区化。城市交通设施改善,服务业扩张,制造业移出城市中心,少数市民移居郊区。(3)城市郊区化。市民继续移居郊区,促使郊区拥挤。城市中心人口减少,但城市地区人口仍保持缓慢增长。(4)后城市化阶段。郊区拥挤增强,促进了城市中心以外的卫星城镇发展,城市地区人口减少。

  城市郊区化和后城市化两个阶段的人口迁移,又被称之为逆城市化现象(Counter urbanization)它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过程。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市区人口过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因素,是造成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的主要原因。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从人口迁移角度描述城市化过程,并没有回答城市出现、城市规模选择和城市经济增长等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看,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了城市出现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聚集具有外部性,它带来了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城市也随之出现。但产业和要素的空间聚集也带来拥挤效应,当聚集效应与拥挤效应相等时,便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克鲁格曼(1991)提出的中心和外围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解释城市出现的理论代表。该模型将城市作为中心、农村作为外围,解释了城市出现的问题。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角度解释城市出现问题。杨小凯(1991)提出的城市化和分工演进模型是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他认为,集中交易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但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扩大也带来了交易费用的上升。从集中交易获得的边际收益与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市场就自发地决定了城市层级结构和规模。

  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城市理论,还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城市理论,它们都共同强调市场自发机制决定了城市规模和城市增长。两者都没有告知如何选择产业、选择哪些类别的工业,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化问题。

  在发展经济学早期,有关工业化路径选择有两派理论:一派是平衡发展理论,也称之为大推进战略(Rosenstein-Rodan, 1943; Nurkse, 1953)。 这派理论从需求平衡和供给平衡两个角度,提出同时而全面发展各种工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尤为重要。如果需求或供给失去平衡,需求不足和供给缺口都会给工业化发展带来制约。另一派是非平衡发展理论。赫尔希曼(1958)反对大推进发展战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遵循既定的工业发展模式来发展本国工业,反而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优先选择某些产业作为先导产业,通过产业之前的关联效应,即前向联系和后项联系来推进工业化发展。特别是一个国家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完全能够做到采用非平衡的产业发展来实现工业化。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平衡发展理论是相对经济发展阶段而言的,虽然在经济起飞阶段采取非平衡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既定的目标,但就长期而言,平衡发展战略更有利经济稳定增长。

  佩鲁(1955)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也属于非平衡增长理论范畴。这个理论在地理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然后透过不同的渠道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这样,由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城市聚集而形成经济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通讯、决策和交通等各种经济功能,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地区或城市增长。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选择特定产业作为增长极,的确具有较强的集聚效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级发展,以增长极为代表的城市扩张,会带来区域内、区域间的恶性竞争,造成城市规划上的短视和产业布局雷同,加大了城市化成本,阻碍着城市化向高级形态的跃迁。

  增长极理论后来被拓展为“点—轴”理论来解释城市带问题(陆大道,1995)。城市增长中心不仅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条线段,如交通联系了某几个发达城市,从而形成“增长轴”。增长轴往往由单个增长极发展起来,由点串成线状发展区域,形成中心城市与腹地相连的城市带。

  对于究竟选择何种城市规模来推进城市化问题,城市群理论提供了城市规模在地理空间分布的演变轨迹。杨吾齐和杨齐(1988)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孤散城市阶段、城市聚集区阶段、城市密集带阶段、以及大都市连绵区阶段。这四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城市群结构。

  在第一阶段,城市群中少数相距较远的城市在空间聚集和区域发展作用下,城市用地向四周或某一方向扩张,形成多个城市中心。在第二阶段,在中心城市聚集过程中,城市离心作用使得城市郊区形成了新的功能区。同时,为了向中心城市提供消费市场和主导产业的配套,在毗邻地区形成新的辅助工业和轻型工业,形成外围小城镇,刺激次级城市的发展。在第三阶段,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张,或者几个中心相向扩张,在地域相互连接,这时某个城市成为主角,或者各自形成某一方面的特殊功能区,或者兼而有之。在第四阶段,超级城市和超次级城市相继出现,带动了各级城市的蔓延,最终形成城市连绵带。

  城市群理论指明,应该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来合理培育区域中心城市、选择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和发展道路,从而形成等级次序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序列,在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组织、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带动城乡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伊Ⅴ依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