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中标后,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实施性城市设计。由于土地开发模式和具体设计条件的变更,本阶段技术方案与投标阶段有很大调整,但城市设计的核心设计思想和技术标准贯彻始终。
一、技术路线
在明确的设计主题条件下,项目采取了开放式的城市设计工作方式。与建筑师建立了密切合作的互动工作模式,通过多次不同主题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城市论坛、建筑设计等交互讨论方式,将各自专业的特长进行同一目标性的合力互动、交融。同时,借助管委会强有力的组织方式和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以适时跟进的策略实现了全过程跟踪的服务设计。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和规划建设的问题,在城市设计的技术方面进行应时的调整,体现了城市设计工作的实效内涵。
确定以“生态城市”与“地区产业支持中心”的城市设计主题。在“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环境主题下,城市设计致力于设计松山湖产业园可能拥有的特别的生活方式,创造社会学领域的差异,使这里成为珠三角地区一个非常特殊的新城:从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辐射影响范围入手,使传统意义上城界或者区界的概念消失,建立对更大地区的吸引力。
二、规划构思
1.选择城市设计的目的
城市设计以设计一种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人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以积聚智慧和财富来保证本地区社会发展真正的可持续。
2.建立生态城市综合的生长系统
重点设计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系统与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建设管理引导系统等四个涉及城市生长的公共系统。这个系统既拥有一个具有明确空间组织能力的合理性,又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视觉影响力的城市特征性空间结构。
(1)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大公园系统
利用松山湖优势资源设计生态和景观安全格局,在城市中形成大公园系统,从根本上建立城市的生态网络和有组织的雨水收集系统,保证形成未来松山湖产业新城最重要和永久的城市特征。
(2) 与大公园系统相匹配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
基于大公园系统建立松山湖产业新城的公共空间秩序和组织公共性服务功能,城市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生长的逻辑,并以此构筑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
城市设计将生态理念和人文特色注入在湖区、滨湖、山谷地休闲带和森林公园设计中,形成具有城市景观特征的公共开放系统,作为通向湖区和功能间联系的景观对话方式和绿色渗透空间。
(3)与自然环境有机相融、提供有序服务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多元和多标准的交通模式
城市设计建立了基于松山湖产业新城各种出行需求的半小时或一小时的生活、工作圈,并相应的组织非均衡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从而支持新城非常规性的社会构成特征和空间布局。
城市设计所确定的道路线型、竖向和断面,减少了道路设计对自然丘陵的简单破坏,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尊重。对速度的控制和影响也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
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合,与融于浅丘、谷地的功能性建筑相联系的人行步道系统、自行车系统和利用松山湖的水域资源设计的新城特有的景观和交通合一的水上交通模式,支持全新的生活或者工作的出行方式。
(4)有序、有理的城市建设管理引导系统
结合多中心的城市核心空间布局进行建设密度分区、高度分区和公共开放度分区,明确城市建设的控制与弹性资源分布,建立有序、有理的城市建设管理引导系统。
3.城市功能空间设计
以保持生态理念的环境品质,融合自然的空间模式,以设计新的工作模式为标准,进行办公、研发功能区进行规划设计,力求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独一无二的商务活动平台。
以服务制造业为目标,城市设计在空间上集中布局高级酒店群,催生特别的产业或者行业会所文化。通过构筑松山湖产业新城的社交平台,构筑松山湖科技产业新城特殊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或者文化的“大会所”。
设计多功能、多场景、多元的和高标准的商业服务、滨湖特色的休闲、居住生活等功能空间,演绎松山湖科技产业新城差异性的城市功能内涵。
4.设计物质空间的“尺度”和文化的“标准”
城市设计对湖区、建筑、水位和地形等可以控制的资源要素进行了预期的“尺度”设计,并提供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筑设计通则、景观设计通则等规范性文件,为建筑和环境设计界定了明确的设计标准。
5.设计松山湖产业新城的大地景观特征,形成城市空间秩序
确定松山湖产业新城用地范围中不可建设及必须维持自然生态风貌的地区,并利用其特征建立永恒的城市建设控制秩序,以表述“生态城市”的特色。
三、规划实施
城市设计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建筑师一起完成了对包括文化营、大学和生产力基地等设施的设计,在生态城市的主题下,以适合的方式保护和利用了属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表现“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空间意向。
项目三: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规划及总平面设计
项目规模: 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
一、项目概况
东莞市为完善城市功能,发展新的产业,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决定选址在松山湖规划建设校园区。
受东莞市的委托进行松山湖校区规划,松山湖独特的自然风貌以及新城的建设标准赋予本项目一次难得的塑造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机会,规划对塑造新型校园特色进行了探讨。
二、规划设计
1.规划依据上层次城市设计所确定的城市功能结构,汇同建筑师、高校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当代教育产业及校园空间演化的方向,对新城科教区整体发展结构作出判断,作为理工学院空间环境生长的依托。
具体规划模式是在整个科教区建立开放式、资源高度集约、共享的教育公共服务链。各校区结合自身需求与公共资源链接驳,使科教区形成与周边院校协同发展的教育集聚地。理工学院是其中的一个发展单元。
2.理工学院新校区规划从创造共生环境空间出发,保护山谷空间的开放性和生态性,以强调地貌特征的空间结构明确地区城市环境特征。规划改变了以往单一、规整化的高校建筑群体的空间环境特征,利用丘陵、植被,有机安排建筑功能空间,建立多元化的、独特的人文环境特征。
3.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将校区内的建筑按照功能类型分组,邀请12位国内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分别负责,在建筑设计指引和松山湖通用建筑设计准则的引导下协同设计,为新校区设计出高品质且独具特色的物质空间载体。
4.实施过程中,由规划师组织,将松山湖、校方、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施工单位等各方得到有效充分的合作与沟通。规划师通过总体环境意向、建筑群体表达、道路服务方式、自然生态系统及公共活动系统的严格控制和把握,使得各专业的工作围绕既定的设计原则与目标逐步实现,通过多专业、多角度的合作,使新校区的环境营造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三、创新与特色
1.结合教育产业与新城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未来院校合并、统一校区、共享教育资源等需求的出现,并在空|考试|大|间上保证其具有可行性。
2.新校区作为松山湖新城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借助松山湖独特的自然和城市资源,探索适应当代校园的空间、环境、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表达,力求实现自然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与校园生活、文化的连接。
3.此次城市设计组织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参与,有效的实现了规划和实施之间的互动,也由此达到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对话与协调,体现了规划设计的开放性与有效性,更为规划设计成果向实施服务理念的转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实施效果
2003年8月新校区的部分主要建筑及配套设施建成启用,2003年10月正式开学。目前后续的景观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仍在进行。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