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古城格局在规划中延续
来源:优易学  2011-10-15 11:25:2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此言不虚。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分,自然景观具有山岳峡谷盆地的独特面貌,而在风光优美的山林、峡谷、水滨、城市街区与乡郊原野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历朝历代极为珍贵精美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依相傍,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太原市的整体景观。金代诗人元好问曾为之写下了“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诗句。
    如今,这样的美景已成为历史。展望未来,在这样一个跨越数百年的生态大变迁中,太原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按照《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未来将再现“锦绣太原城”。
老城风貌基本消失
    无论是自然景观、历史景观,还是文化人文景观,太原市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开敞,母亲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城区,有11条边山支沟与汾河相连,构成了太原市良好的山水自然景观脉络。作为九朝古都,太原市建城史上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
    如今汾河以西仍留有久负盛名的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汾河东岸的太原老城也经历了千年的朝代更迭。
    现今太原市北起北大街、南到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到建设路的范围正是千年老城的原址。经历了千余年的朝代更迭,老城古老的城市格局依然轮廓清晰,形态完整。两处城墙遗址,特有的城西水系,以及文瀛湖、督军府、鼓楼商业中心,以及城内井字形主通道、丁字路和许多街巷名称,都是古城格局的真实写照。
    文化人文景观更是丰富,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太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产业如并州剪刀、太原老陈醋、唐代花釉瓷等;风味小吃有头脑、荞面灌肠等;民间艺术如背棍、晋剧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人文景观。这些都是太原市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然而,如今的太原,老城历史风貌所剩无几。建国以来以老城为中心的高速扩展,近年来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使一系列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环境风貌严重受损,除老城格局还保留较完整外,所谓的“老城风貌”已基本消失。
    而且,在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中,太原市既没有保护好悠久的历史风貌,也没有把握好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塑造。城市建筑的设计往往以自身为中心,没有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的配合。城市道路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之间缺乏建筑景观、风格、色彩、比例方面的连续性和主次关系,丝毫体现不出城市整体景观设计,是典型的“千篇一律”式的城市面貌。具体到各个城区,作为山西省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城区多种多样的建筑各自展现着不同的建筑风貌,景观上较为混乱。在城市许多地段和街道上,不同性格和时代特征的建筑相互混杂,缺乏必要的统一和协调,甚至对一处片区的整体环境造成了破坏。
    在新的规划中,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锦绣太原城”重现指日可待。 
    古城的格局得到延续
    要让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现存文物的保护,使古城的格局得到延续,历史风貌在保存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重塑进一步优化。
    在太原未来的规划中, 针对老城区职能集聚的现状,将居住和第三产业作为老城的主要职能,侧重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文化娱乐,保持其作为市级商业中心的地位,进而发展为市级的旅游中心。在建设中,逐步置换和优化用地性质,减少居住、行政用地,扩大商业、文化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广场范围,形成足够规模的传统商业中心和历史文化风貌区。
    在打造传统商业中心过程中,以形成于明清时代的柳巷、钟楼街商业中心为基础,结合文物古迹、传统街巷的保护,逐步建成具有老城风貌特色的集购物、娱乐、地方风味小吃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以崇善寺、文庙、皇庙、基督教堂等价值较高的文物古迹为“底本”,在老城东南区域形成历史文化遗址展示区域;将坝陵桥街区、鼓楼街街区、文庙街区等传统民居分布较集中的地区,规划为老城民俗风貌展示区。
    同时,在老城内部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风貌与景观,包括:延续“黑龙池—西泽河—饮马泉—西海子—南海子”历史性自然水系特色,塑造太原古城西侧的绿色界面,构成古城格局和北方城市中的特色景观;把拱极门大门到五一广场之间的五一路打造成为古城的主要景观走廊,城坊街—坝陵桥街—小东门等与西羊市街—钟楼街—上马街—下马街同建成次要景观走廊;着重打造古城原有的中轴“督军府—食品街—柴市巷”一线,串联督军府博物馆与老城商业中心等作为老城的历史特色主轴,其中鼓楼街片区可适当恢复,并展示晋商建筑、会馆等传统特色景观。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