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没有专门制度城市总体规划,认为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灵活性,对城市的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分配与实际的土地需求常常脱节;认为城市规划不是一张永远不变的建设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过程。所以,香港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十分重视全港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全港发展策略》作为指导全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全港发展策略的整体目标
香港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人们生活的质素不断提高。而且,香港在东南亚以至国际领域,发挥着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的作用,亦是国际学术及交流的中心,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面对各个方面迅速发展的压力,香港的整体发展策略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并应经常进行检讨和总结;香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还应适应中国华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香港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创意的亚太区域中心城市和国际城市。 《全港发展策略检讨》的主要目标是制定整体的长远土地利用,运输网络和环境质素三个方面互相匹配,协调的城市规划架构,以维护和提高香港作为国际城市所担当的角色,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保持和加强香港作为一个人们乐于居住和工作的美好城市的形象。
为了实现香港发展的整体目标,香港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比较具体的城市规划原则,具体有六个方面。
一是加强作为商业,金融,资讯,旅游,转口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使香港继续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际城市。
二是适应经济及人口增长的要求,提供足够的土地和基础设施,以满足香港在工业,商业,房屋,康乐及乡郊等各方面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求。
三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要保留有重要景观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古物古迹,并不断提升其价值,使香港成为一个有特色,生活舒适的美好城市。
四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尽量减低不良环境影响,改善现有环境问题。通过改善空气,水质,噪音和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以提高环境素质,确保各种土地用途和发展不会破坏环境或尽量减低对环境的破坏。
五是在交通运输方面,提供一个多选择,容量大,效率高,财政及经济上可行,既节省能源又安全便捷的客货运输系统,这个运输系统要尽量减低对环境的影响,以促进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
六是在实施策略方面,要制定一些新政策,使公营部门和私营机构在环境转变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均可参与香港城市建设和长远发展,例如城市的基本设施,房地产投资项目等。
(二)全港发展策略中的中国因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香港政府的规划部门在研究及制定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过程中,引入了中国因素(或中国概念),即把香港的整体发展策略放在中国这个大的背景下来考虑。香港回归后,特别是经过金融风暴的冲击,香港的整体发展策略更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1.香港城市发展的经济腹地
香港的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策略性规划时,极为注意香港与中国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所以制定出两个区域性的发展方案:
A方案——假定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是香港的主要经济发展腹地;
B方案——假定广东省及中国其他内陆省份均是香港的经济发展腹地;
上述两方案并非矛盾,而是相互关联的,B方案是A方案的延续发展。正是在这两个大背景下,香港的规划部门提出和制定了香港整体发展策略。
2.中国因素的主要内涵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的发展已到了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地步。在制造业方面,香港有7万家企业在珠三角投资办厂,使香港的制造业日渐萎缩;在贸易方面,中国是香港作为转口港的最大市场,亦是最大的产品来源地。经香港转运的货物中,超过80%是运往中国或由中国运到香港后再转运到国际市场;在外商投资方面,香港亦是外商踏足中国市场的重要跳板,是外商与中国市场之间的一个桥梁。正因为上述因素,香港的城市规划部门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在交通运输方面,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发展,使中港之间,深港之间的交通日益繁忙,货运和客运需求增加,香港的规划署必须重新评估和考虑现有的道路网络和运输的基础设施,如港口,货柜码头等,是否适应这种需求。
(2)在环境规划方面,迅猛的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污染。而香港与珠三角又"地相接,水相连",因此,中港两地要在环境规划上达成共识,互相协调,共同治理和防范,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工业的发展而影响环境素质的下降。
(3)在土地利用方面,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迁移,不仅使香港的制造业日益萎缩,而且在工业用地的需求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工业用地过剩的现象。如在新市镇的建设中,先后在大埔,元朗建立了两个工业区,但土地现今仍有闲置。这样,在城市规划中,要把这些过剩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其他用途,如改为住宅,商业,康乐,社区设施等,而这一改变又会对环境和交通带来影响。
因此,中国因素是香港在城市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