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验消息
一经验消息的概述
(一)经验消息的含义
经验消息就是把某一单位或部门在工作上的成功经验报道出去的消息类型。所报道的, 可以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典型经验,可以是某一方面工作的成功做法。
经验消息既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调查报告,它仍然是以叙述事实为主的新闻报道,是记叙 文而不是机关事务文书。
一个地区或部门如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它的经验可能很值 得介绍出去,以便相似或相同的地区和部门学习和汲取他们的经验。运用工作总结或调查报 告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时效性差,传播面小,远不如新闻迅速及时,影响 面大。所以,经验消息是别的文体所不能替代的。
(二)经验消息的特点
1.把经验当做新闻
在经验消息中,最有新闻意义的就是成功的经验或做法。这样说比较容易引起误解,认为经 验消息就像总结一样列出几个条条。其实,经验说到底就是做什么和怎样做,是事实性的而 不是抽象性的。在经验消息中,并不列出什么条条,只需把事实讲述清楚,值得借鉴的东西 自然就蕴含在其中了。
2.有较强的政策性
成功经验和某些方针政策总是密切相关,不管是直接落实某一方针政策的经验,还是日常工 作中的经验——日常工作总是运转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方针政策之下的。经验的发现和表达, 也总要以特定的方针政策为依托。
二经验消息的写作要求(一)捕捉新鲜的经验
跟专门表述经验的文体如总结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相比,经验消息除了用记叙写法、靠 事实说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内容新鲜。总结是定期必做的,其中的经验也许没有 多少新鲜感,但是作为一个阶段的回顾,不能因为新鲜感不足就不做了。调查报道强调的是 典型意义,新鲜感虽然也是追求目标之一,毕竟不是最核心的。作为新闻的经验消息,如果 缺了新鲜感,马上就失去存在的理由。经验消息的写作首先必须发现新鲜经验,否则一切无 从谈起。如何在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前文已经有详细的讲述,同样适用于经验消 息,此处从略。
(二)经验在事实中自然显现
除非被采访者自己有条款式的概括,经验消息中的那些规律性认识通常并不一一特地指点出 来,是靠在对事实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阅读一篇经验消息,常常看不 到直接表述经验的文字,但是,经验又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写作中要把握好这一点。下面 这篇例文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这方面的自觉性。
靠植树造林办绿色银行
拉郎村跃上“亿元村”宝座
本报讯没有什么神奇的 本事,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拉郎村老实巴交的壮族农民靠山上种的树,跻身于少数民族为 数不多的“亿元村”宝座。
来到拉郎,人们会兴奋地发现,山上山下是树,山里山外也是树,全村拥有营林面积达2180 0多亩,人均有林达75亩,其中已成材的杉木9500多亩,可伐木材38万立方米,以每立方 米 300元计算,价值达114亿多元。党支部书记向人夸耀:“咱村,每人都有一本写着4万多 元的‘绿色存折’!”
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拉郎村,吃亏就在于眼睛只会盯着那几亩山边冷水田。年轻的党支部书记 韦有光坐不住,带着百十号小伙子上山,这下可神了,栽下的杉木疯一般地长起来,韦有光 终于解开了拉郎祖祖辈辈为何捧着金碗讨饭吃之谜。从此,拉郎村种树种上了瘾,青年人“ 力大气粗”,一上山就往往把整座山、整条沟给包了下来,涌现了象李福贵(报道详见本报 3月10日头版)那样一大批造林起家的典型。
壮族农民种树爱树。前些年,有人认为他们也会象别人一样捞钱,趁机前来“买青”,欲将 未成材的杉木砍了卖掉,结果碰壁而回。改革开放使这里的农民不仅懂得绿化荒山的价值, 而且还学会运用科学技术种树护树,才十来年时间,全村近万亩杉木平均已高达12米,径围 达18厘米,陆续进入了采伐期。如今的拉郎村,户户有树可乘凉,有树作靠山。
——1991年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这篇消息的作者没有替报道对象概括出几条规律认识,像开中药铺一样“一二三四”、“甲 乙丙丁”地一一列举出来。他只是将拉郎村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叙述出来,经验也就在事 实之中了。这样看来,经验消息的面貌跟动态消息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是对成功的经验 有所侧重罢了。
(三)写出较强的思想性
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总是会跟政治思想、方针政策有较密切的关系,这是前面已经提到过 的。这一特点决定着经验消息的写作要讲究思想性。作者应更多地从政治思想、经济思想、 社会改革、工作方法等方面着眼去发现题材、确定写作策略。不能陷入纯事务性、纯业务性 的小圈子里,只见木不见林。较强的思想性一方面来自事实本身固有的内涵,一方面来自作 者独到的眼光。从这方面来看,经验消息比动态消息的写作难度大一些。
【 范 文 】
四十年技改不止大投入营造优势
华北制药重振国企雄风
本报讯记者杨国民报道我国“一五”时期建成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曾被国内同行称为“ 药老大”的华北制药集团公司,40多年来始终瞄准世界水平,坚持不懈搞技改,用大投入营 造了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企业主要 生产品种由投产时的两个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个,建厂以来,已累计上交利税606亿元,相 当于建厂投资的77倍,累计创汇38亿美元。企业净资产由10年前的4亿元增加到去年年底 的27亿元。今年上半年,集团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009%,实现利税同比增长26 80%,实际出口创汇同比增长3431%。
多年来,华药根据药品开发周期长、耗资大的特点,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国际国内科研 院校力量,将自主研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集众家之长,为企业所用。自1992年以 来,先后与国内外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了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创新 药物筛选中心及生物技术试验基地,3个中心1个基地成立后,共有十几种新产品问世并填补 国内空白。
以技术为纽带,项目为载体,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协作攻关,是华药集团 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又一形式。1993年,由华药集团技术中心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等单 位共同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青霉素生产中关键技术研究”,经过通力合作,不仅 超额完成攻关指标,而且转向生产应用后,年效益2400万元。
华药还采取智力引进、协作攻关、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数十家 科研院校建立了横向协作关系,使华药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药物联合研究开 发体系,保证了华药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工作始终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站在我国医药领域的 前沿。国家经贸委对华药的这种成功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将其技术中心确定为国 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华药的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果,近年共获国家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 技进步奖66项;完成“七五”、“八五”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7项;1994年以来开发出新 产品50余项。目前,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品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半合成抗生素药品 生产基地在华药建成,这标志着我国在生物技术药品研究和生产方面已达到世界水平,半合 成抗生素药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被打破。
据介绍,自90年代以来,华药用于技改的资金已达30多亿元。巨额投资从哪里来?华药走出 了一条巧借外力,发展自己的道路。
实行股份制改造,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1992年,华药进行股份制改 造,几年间共募集社会资金105亿元,将这些资金先后全部投入到“八五”和“九五”期 间的技改项目和新产品研究开发上。
积极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从1992年至今,华药先后利用外 资7000万美元,创建了16个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1999年11月2日《经济日报》
第五节 人物消息
一人物消息的概述
(一)人物消息的含义
消息是报道新闻事实的,是否存在人物消息,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说,消息只能叙 述事实,写人物,那是通讯的职能。其实,“事实”的含义是宽泛的,有头有尾的事件是事 实,不构成完整事件的人物的行动也是事实。写消息当然应该侧重于完整事件的报道,但也 不能拒绝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何况人物和事件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所谓事件,说到底也就 是人物的行动。一些突出人物的消息,换一个角度去看,仍然有一个中心事件在里面,只不 过人物比事件更突出一些罢了。所以,我们认为,人物消息是存在的,否则,像《刘胡兰慷 慨就义》、《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经济学家赶集》等消息名篇,在分类时就找不 到归属了。
人物消息就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某个特定人物的事迹和行为的新闻体裁。
(二)人物消息的特点
1.人物成为消息的中心
多数消息都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其中虽然不可能没有人物,但人物都不占据核心地位,在有 些消息中甚至人物身份、姓名都不明确,只以“当地居民”、“课题组的科学家们”、“有 关人士”等笼统的指称来代替。在人物消息中,人物不但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而且在运载 思想内涵方面,比事件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请看下面这篇人物消息:
刘胡兰慷慨就义
在山西文水县,一个叫云周村的村子 里,上个月12日,有一个17岁的女GCD员刘胡兰,被阎锡山匪军杀害了。
在当众审讯的时候,阎军问她:“是不是GCD?”她说:“是!”阎军又问她:“为什么 参加GCD?”她回答:“GCD为老百姓做事。”阎军又问:“今后你还要给GCD办事 ?”她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时候,阎军抬出了铡刀,在她面 前铡死了70多岁的老人杨桂子几个人,又威胁她说:“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 。”这位青年女英雄坚定地回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 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 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慷慨就义了。
全村的父老,都记下了这个血海深仇。他们决定立一块碑,来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好女儿。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广播稿
在这篇消息中,事件已远不如人物更重要。深刻揭示主题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并 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刘胡兰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形象。前面全文引用过的《活着的黄继光— —杨朝芬》,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2.有较多的细节描述
人物必须靠细节才能写活,如果只是概括介绍,人物就会干巴巴的,形象立不起来。我们可 以再看一篇细节丰富的人物消息:
经济学家赶集
3月4日下午,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
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的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 怎样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1元2角1斤。薛暮桥同 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1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5斤重。薛 暮桥同志一边付钱,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 ,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3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 西,总买不到,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 “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 建市场呢?”“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平买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 ,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
其中的细节描述就比较多:挤进人群,东瞧西 看;买活鱼;买挖耳勺;与管理人员对话。通过这些细节,人物形象得以生动展现,读者有 如临其境、如睹其形的感觉。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