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定居点历来被“位置”决定,须弥山石窟作为中国国内最大的佛像石窟群,处在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位置,不仅作为经济交流的中心,还是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些石窟群修建于5到10世纪之间,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位于今天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内。
石窟都是从红色的砂岩上雕刻出来,多半是当时的手工艺人和和尚的创作,资金来源是当时的中国皇家以及一些贵族,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尽管中国还有其他辉煌的佛像石窟,但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从洞穴的布局来看,来自印度和中亚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须弥山在中国国内的知名度虽比不上其它石窟,在国际佛学研究上却恰恰相反。
石窟在1982年成为中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但是遗址面临风沙侵蚀的威胁,另外红色砂岩沉积不稳,地震中石窟常有损毁。目前只有大约10%的石窟状况良好,有一些损坏的情况非常严重,岩壁上的雕刻已经看不出来。还有一些被污染物包裹,其中包括鸟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国政府在1982年进行考察后尝试做一些修复,但是有些举措并不专业,如用水泥加固砂岩,或者通过空中吊装固定佛像,文化部门的专家正在训练修复人员正确的方式,但是石窟的未来依旧不乐观。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