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堡礁。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活珊瑚礁群,澳洲大堡礁被誉为世界水域七大奇观之一。专家预言,到2050年,95%的活珊瑚礁将被杀死。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Queensland, Australia)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又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对开,是一处延绵2000公里的地段,它纵贯蜿蜒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全长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南端最远离海岸241公里,北端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延伸于澳大利亚东北岸外,长逾2,000公里(1,250哩),距岸16∼160公里(10∼100哩),由数千个相互隔开的礁体组成。许多礁体在低潮时显露或稍被淹没,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环绕岛屿或镶附大陆岸边。是数百万年来由珊瑚虫的钙质硬壳与碎片堆积,并经珊瑚藻和群虫等生物遗体胶结而成。至少有350种色彩缤纷、形态多样的珊瑚,生长在浅水大陆棚的温暖海水中。据钻探,礁体之下是早第三纪陆相堆积,说明该地区原先位於海面以上。自早中新世以来,陆地下沉,间有数次回升。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级阶地,相当於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变动的停顿期。礁区海底地形复杂,有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的许多谷地,这是古代陆上侵蚀产物。礁区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表面水温高21∼38℃(70∼100℉),向深处去温度变化不大。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公尺(100呎)深处的海底地形。礁区海洋生物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宽1.2公尺、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植物贫乏。养珠业发达,有对虾和扇贝繁殖区。大堡礁吸引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全球气候变暖将致澳大利亚大堡礁20年后消失
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展现的是澳大利亚大堡礁。这种天然结构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其边缘镶嵌着绿色和深蓝色绿松石,令人目不暇接并心生震撼,可谓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然而,我们的孩子可能永远也无法亲眼见到这个奇迹。专家们表示,我们能够留给后代的可能就只有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图片,提醒后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种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 海洋学家查利·沃隆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大堡礁这一世界遗产荡然无存。沃隆曾经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他表示,“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大堡礁将在20年左右时间内消失殆尽。”

沃隆并不是唯一一位作出这种可怕预测的海洋学家,他的预测也并不是其中最为极端的一个。在7月举行的世界野生动植物专家会议上,大卫·艾登堡爵士就曾警告说,如果不能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全世界所有热带珊瑚礁将在不久的将来遭受“毁灭”命运。
海洋学家表示,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挽救这些自然奇迹的希望已经破灭。我们必须寻找到从大气层中清除温室气体的途径。除了拥有吸引千万游客的美丽外表外,珊瑚礁也是海洋中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为超过100万种物种提供安居之所。其丰富的生物居民是数百万人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支撑着规模巨大的旅游业,为数以千计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宝贵的珊瑚礁是由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造就的,它们尤为容易受到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波及对象。二氧化碳水平的不断升高提高了海洋酸性,在此过程中,珊瑚难逃被溶解的命运。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升温同时让珊瑚惨遭漂白,不得不与美丽的外表说“再见”。
世界野生动植物专家会议于7月初在皇家学会举行,由艾登堡爵士负责主持。他表示:“珊瑚礁就像是笼中的金丝雀。它们是在提醒人们必须关注海洋世界的命运。珊瑚礁最容易遭受破坏,所受影响显现出来的速度也可能是最快的。任何曾有幸潜入珊瑚礁的人无不为其壮丽的外表以及生物多样性所深深震撼。对于这些人来说,珊瑚礁将走向死亡并最终被褐色污泥覆盖沦为一个砾石坑的命运定会让他们惊恐万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高达20%的珊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专家们表示,二氧化碳水平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 (1 ppm等于百万分之一)提高到当前的387ppm。参加皇家学会会议的科学家指出,只有将二氧化碳水平降至350ppm以下,才能确保珊瑚礁长期存在。
珊瑚礁是一种非常壮观的天然结构,它们规模巨大,甚至可以在外太空看到它们的身影。在此前进行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迹网上投票中,珊瑚礁曾入围决选名单。当时,一支专门小组提名28个自然景观争夺“七大自然奇迹”桂冠,其中包括亚马逊雨林、死海以及美国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