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的原则: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2.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先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1.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2.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3.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政策执行手段种类及作用 : 1.行政手段,该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特别是解决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保证政策的顺利实行。2.法律手段,只有运用该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3.经济手段,运用改手段能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政策的效力,使目标得以实现。4.思想引导手段,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即节省人力物力且效果牢固而持久。
政策执行偏差地表现形式:
1. 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者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5)政治资源的不足;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质量;3)执行机关的效能;4)政策对象的情况;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再哪些方面: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3)问题产生需要调解的行为量的大小。
衡量政策质量高低主要因素: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应怎样: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共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一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性;4)主观差异性。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