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公共课复习 >> 正文
2008年1月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三)
来源:优易学 2011-11-7 20:48:1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五、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消费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消费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们在支配消费资料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贫富对立的一种平等关系。

    2,社会主义消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消费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第二,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提高。

    3,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是:促进生产的发展;使分配最终实现,使交换最终完成。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仍然适用。

    2,社会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发达的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这个一般条件继续发生作用。

    3,社会主义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首先,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它们是生产资料和商品的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产品必须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存在商品关系。集体所有制各个经济单位是不同的所有者,他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是通过商品关系实现。其次,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 利益的经济实体,它们在交换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个企业单位,都是独立的所有者,它们之间也必然存在商品关系。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坚持;而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责、权、利;条块分割;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管理,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上统收统支,平均主义严重;对外基本上是闭关自守。这些弊端阻碍着生产力发展。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智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分: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比较发育的市场;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四、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1,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1.发展是根本任务。我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和建立起新的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否则,正常的秩序被打乱,改革和发展就无法实现。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改革要有力地促进发展;发展和改革都要以维护稳定为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是否具有强大活力和完善的经营机制,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作用。

    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完善的经营机智,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信息做灵活和及时的反应,这样才能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建立在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经济建设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因而必须增强企业活力和完善企业经营机智,使企业高效率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智可以发挥企业内在潜力 ,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提高企业素质。

    二、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等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

    2,具体地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第一,它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二,它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第三,它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第四,它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三、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我国从1987年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性改革走上了制度创新,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经营机制,从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