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的依据及意义。
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成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五、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必要老殴打能够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胜利因素和道德因素。这两个界限之间有很大伸缩性,工作日长度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从而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工作日长度的确定。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取得对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劳动力价值才能下降,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相应缩短。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是个别技术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竟相采用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普及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资本家由此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当代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主要是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资料本身只是生产价值的条件,而不是价值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
2)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劳动者在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可以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该企业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自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1.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2.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3.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但是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
08年1月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4)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是:
1)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
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对市场信号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
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 宏观调控。
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三、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1.市场机制的涵义: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的这种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市场机制的种类,作用,及起作用所需的条件。
1)价格机制。
1-涵义: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作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调节消费;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3-条件: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化。
2)供求机制。
1-涵义: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机制,通过供求团系于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促使供求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平衡。
2-作用:1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2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3-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3)竞争机制。
1-涵义: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2-作用:
一、竞争机制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二、促进企业使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三、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条件: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必须具备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这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3)市场调节涵义,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
1-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2-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只有发挥市场调节这三个作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条件: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有反映供求;
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经营效果相联系;
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四、市场体系。
1.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其作用
1)市场的涵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领域。
2)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也相应扩大。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
3)市场的作用。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进行。
2.市场体系的涵义: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1)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五、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的必要性其其主要内容类型是什么?
1)重要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市场主体是分散和独立的经济单位,但市场的正常运作,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和秩序,这样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2)市场秩序的内容: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二是市场竞争秩序;三是交易行为秩序。
3)市场规则:为了维护市场秩序,需要由政府制定市场制度和规则,一类是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二类是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三类是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的规则体系的核心。
4)市场制度和规则必须赋予法律形式。
2.市场制度和规则的涵义: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呢感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题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
3.市场组织。
市场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三大类。
1)市场流通组织:它是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经营机构。
2)市场中介组织:它是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市场与企业之间为市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的机构。
4.市场管理组织。主要有三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管理市场交易活动的专门性机构,第二类是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技术管理的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市场管理机构或组织。(详见P80)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