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生产关系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1.社会生产关系的涵义: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涵义: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集中体现在生产的社会性质,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体系中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社会性质。任何社会制度中占主题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没,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2.生产对非陪,交换和消费起主导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马队乡,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的发展,适应生产发展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同意,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5.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6.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演变。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五节 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
2.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的主观行动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承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认识经济规律就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共同点,即都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对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1.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2.集中社会形态共同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1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2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对该社会生产总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该社会其他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程度,都要服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受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而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有能促使基本经济规律更好地得到实现
一、社会再生产。
1,含义: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社会生产
2,内容:1再生产的内容一是指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并又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2再生产的另一个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3.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存在密切关系: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第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5.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型。
二者的关系:1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2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含义、实质、及保持协调的意义。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的实质,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1.比例关系的类型:
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两大布雷的比例,只类和消费的比例。
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等。
部门内部的比例。
地区之间的比例。
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比例。
三、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广义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
2.产业结构的含义: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同样,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重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替代,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3)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其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合,就是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是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0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我国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加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再加上各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的价值。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
1)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五、经济增长速度
1.经济增长速度的涵义、意义,及衡量标准。
1)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2)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
3)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和衡量。
六、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即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4)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一、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的涵义
1)自然经济,既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3)产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目前还是一种假设。
2.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历程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也越来越发展。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形式。
3)人们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中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将换产品的必要。
2, 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不同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交换必须是通过对等的原则进行,既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从而产生了商品经济。
三、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1.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游泳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二者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二者又是矛盾的,,第一,二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第二,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四、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涵义: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3.二者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是同意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责任编辑:虫虫